在东汉及三国时期,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品评人物的热潮。这种现象最初是为了帮助朝廷选拔优秀的人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名声在外的评鉴方式便逐渐演变成了晋升的捷径。到了东汉末年,尽管朝廷已经名存实亡,这股风气依然继续蔓延。一个人若想在官场上升迁,就必须赢得他人的赞赏,才能够获取更好的前程和工作。倘若有一位品评的专家能对你进行认可,那就仿佛是从泥土中发掘出了一块璞玉,未来的成功之路便势在必行。
通常来说,这类人事评鉴的工作主要由文官们负责。虽然这些文官的实力参差不齐,但无论他们真实的能力如何,却可以轻易地口口声声点评。他们的评语会影响整个官场的风向。在三国时期,诸葛亮曾经挖掘并推荐过许多杰出人才,例如马谡和姜维。然而,论及诸葛亮的眼光,实则存在不小的波动。在挑选接班人的过程中,他选择了蒋琬,这一决定相对准确,但在军事上,他倚重的马谡和魏延却显示出他未能精准判断的不足。相较之下,吕布在品评这一方面显得格外出色,他一生中仅评价过一次人才,但那句话却精准地道出了那个人的最大特征。
这个人正是刘备。此事发生在吕布战败之后,当时吕布与刘备共同占据徐州。所谓“一山不容二虎”,这两位都不是等闲之辈,因此迅速演变成了互相敌对的局面。后来的局势对刘备不太有利,最终他决定向曹操投诚,二人携手向吕布发起进攻,吕布也因此一路退败,最终在下邳惨遭全军覆没。在下邳被水淹没后,吕布彻底失去了继续抵抗的能力,选择了投降,并被抓到了曹操身边。曹操对吕布的态度异常复杂,尽管吕布具有过人的才能,但屡次投靠不同的主公让他对吕布的忠诚产生了疑虑,因此不敢轻易启用他。
吕布心知曹操的顾虑,为了活命,便真心请求投降。表面上,曹操没有显示出太多情绪,但内心的波动却是显而易见。这时,刘备站在一旁发声,刘备此言非同小可,他与吕布一样,心怀雄心壮志。他想要独立,决不愿意成为曹操的附庸,当然更不愿意看到曹操通过吕布而变得更为强大,因此试图阻止吕布的归降。
于是,刘备提到,吕布不仅不可以留下,还暗示他曾经的主子都死于非命。曹操在一番思索后觉得这一说法颇具道理,因此决定不再留下吕布。可惜的是,曹操并没有仔细思考吕布所效忠的三位主公,哪一位能称得上真正的英雄人物呢?那三人连驾驭手下的才干都显得微不足道,又怎能与曹操相提并论?综合来看,他们的才能连曹操的十分之一都不如。最终,吕布无计可施,只得无奈地说出一句:“是儿最叵信者。”这句话的意思显而易见,吕布在此刻揭露出刘备才是最不值得信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