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通常情况下,皇帝一旦去世或被废除,继位的便是下一位皇帝。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才会出现“太上皇”这一特殊角色。太上皇的形成通常是由于一位年老的皇帝将位传给儿子,然后自己退居幕后,也有一些情况是儿子迫使父亲退位。而在历史上,也有一些不同寻常的情况,比如北宋与南宋交替时,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朝俘虏,而徽宗的第九子赵构成功逃脱,在江南建立了南宋,显示出皇位更替并不总是平稳顺利。明朝也有类似的情况,涉及的两位皇帝分别是明代宗和明英宗。
当时,明朝面临着来自外部的瓦剌人入侵,正值明英宗朱祁镇即位。这位皇帝年纪尚小,不到十岁便登上了皇位,初期朝政由太皇太后和一些大臣把控,局势相对平稳。随着太皇太后和几位辅佐大臣的去世,朱祁镇终于能亲自掌控朝政。他的经历与康熙帝略有相似,但遗憾的是,他并未能像康熙一样拥有出色的谋略和远见。朱祁镇过于信任内臣,导致宦官在朝中掌权。
在外敌入侵的情况下,太监王振煽动朱祁镇决定亲征。按理说,皇帝亲自带兵出征是极具风险的,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但朱祁镇却是仓促决定的,甚至连征兵的队伍都是临时拼凑的。可能是受父亲影响,朱祁镇也想通过战功树立威望,然而天公不作美,持续的大雨不仅拖延了进军时间,还让本就士气低落的军队更加疲惫。同时,粮草供给也出现了问题,部队几乎没有足够的食物,士兵们的饥饿感让人焦虑。
即便如此,已然动员的大军不能轻易放弃,否则面子无存。于是,王振提出了绕道蔚州的计划,称可以趁机打击瓦剌人的一部分。然而,这一提议遭到了随行大臣的强烈反对,大家都意识到这一计划的不切实际,也担心会带来意外。不过,朱祁镇执意要走这条路,群臣的意见无法改变他的决策。而王振在其中也有私心,因为蔚州是他的家乡,他希望借此机会“为家乡争光”。他甚至改变了军队的行进路线,以避免家乡的庄稼受损。
然而,正是由于这条绕行路线,行军速度受到了极大拖延,结果瓦剌人的军队趁机袭击了朱祁镇的大军。最终,朱祁镇被俘,王振被杀,大批随行的大臣也遭到伤亡。
这个消息传回朝廷后,引发了极大的混乱。毕竟,皇帝被俘,朝政陷入了无主的境地。朝内的大臣分成了两派,一方主张尽力营救皇帝,另一方则希望暂时避风头。经过一番激烈的争斗后,一部分大臣决定铲除王振的亲信,最终将朱祁钰扶上了皇位。朱祁钰比他兄长要可靠得多,他迅速展开改革,一方面安抚民心,另一方面全力抗击瓦剌人。他还通过一系列措施清除谣言,特别是加强边关守将的纪律,彻底消除了瓦剌人假冒英宗名义招摇撞骗的情况。
在军事上,朱祁钰的表现也非常出色。瓦剌人在得知朱祁钰成功揭穿他们的阴谋后,愤怒不已,发起了对北京的攻击。朱祁钰通过精密部署,成功保卫了北京,随后还多次击败了瓦剌人。瓦剌人意识到,继续与朱祁钰对抗无济于事,且可能激起鞑靼人的侵扰,于是提出将英宗送回明朝,并寻求和解。
然而,刚刚登基的朱祁钰并不愿意接回自己的兄长。毕竟,朱祁镇的失误让自己费尽心力才解决了问题,而他才刚刚享受权力的滋味,不愿意轻易放弃。这一决定也引发了朝中的一些争议,部分大臣仍希望恢复英宗,但朱祁钰对此不满。在此时,辅佐朱祁钰的名臣于谦出面劝告,称不论如何,皇位始终属于朱祁钰,这才让他勉强同意迎回兄长。
然而,尽管朱祁钰没有对英宗采取极端措施,只是将其软禁,并限制其与朝中大臣的接触,命运最终还是发生了变化。几年后,朱祁钰因重病去世,而朝中的一些大臣趁机恢复了英宗的权力。英宗上位后,立刻废除朱祁钰,软禁了他,并通过手段打击了所有曾亲近朱祁钰的大臣。这一事件导致朱祁钰在一个月后神秘死亡。
英宗继位后,并没有展现出宽宏大量的胸怀,反而对曾帮助自己上位的臣子们进行了严厉的打击,很多曾亲近朱祁钰的大臣都被关进了监牢,甚至被处死。几个月后,朱祁钰因不明原因暴毙,英宗的心狠手辣可见一斑。这一切表明,在权力面前,亲情与忠诚常常显得微不足道,权谋之争之激烈,令人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