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中,有许多权臣将领因功高震主而遭遇政治清算,诸如汉高祖刘邦杀韩信、诛彭越,朱元璋制造“胡蓝之狱”,雍正皇帝利用92个罪名赐死年羹尧,这些故事让人不禁感叹,似乎功勋卓著的臣子无法避免这一命运。那么,在晚清的历史中,如何避免这一宿命的,便是曾国藩——这位中兴名臣,如何破解了这一命运呢?
作为一位学识渊博、修身自律的理学家,曾国藩深知这一点。首先,从内心深处,他一直忠诚于清朝,忠君爱国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1851年,当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起义,迅速席卷了半个中国,曾国藩回到家乡湖南,组织起一支地方兵力——湘军,准备抗击叛乱。
1854年,曾国藩亲自率领湘军出征,发布了《讨粤匪檄》,其中表明自己坚定地反对太平天国的暴乱,他认为太平天国不仅是“荼毒生灵”,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践踏。这篇檄文也反映了曾国藩立军的思想:他坚信封建秩序的必要性,明确指出太平天国的运动“扫地荡尽”了几千年的中华礼义与文化传统。也正因为如此,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后,始终无法像其他一些名将那样发起新的政变。
此后,曾国藩经过十年的艰苦战斗,从长江流域出发,先后攻克了江西、安徽等地,最终在1864年攻破了天京(南京)。在此过程中,曾国藩的身份和地位不断上升,他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直接负责四省(苏、皖、浙、赣)的军事事务,并被朝廷授予太子太保和一等侯爵的爵位,享受了世袭罔替的荣誉,地位达到了人生巅峰。此时,曾国藩的声望已达顶点,他的威望可以与任何一位权臣相比。
然而,尽管如此巨大的荣誉和权力,曾国藩心中却始终隐忧。南京攻破后,他在日记中写道:“思前想后,喜惧悲欢,万端交集,竟夕不能成寐。”他虽然为自己的成功感到欣慰,但却始终不能摆脱害怕因功高震主而遭遇政治清算的恐惧。他的这种心情持续了好几天,直到他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全自己。
第一招:裁撤湘军
为了避免被“兔死狗烹”,曾国藩在胜利后立即采取了第一步措施:裁撤湘军。在南京攻破后的几个月里,他决定裁掉湘军的部分兵力,约25000人,这样湘军的主力军队人数大约还剩下50000人,而整个湘军的总人数接近20万。许多人会疑问,为什么不干脆裁掉所有的军队呢?这是因为,曾国藩心里清楚,留下一定数量的兵力,既可以向朝廷表忠心,又能确保自己随时拥有一定的军事影响力。如果他完全放弃兵力,那么他将失去一切保护,朝廷随时可以整治他。而若保持一定的兵力,他就能够确保自己在朝廷中的相对安全。
然而,尽管他采取了这一保守措施,1868年,朝廷还是将他调任直隶总督,实际上就是将他的兵权剥夺掉,使他变得更加脆弱,成为无法反抗的局面。
第二招:马新贻遇刺
然而,曾国藩的应对策略并没有就此结束。在他被调任直隶总督的同时,马新贻接任了两江总督职务。马新贻原为山东菏泽人,进士出身,曾在多个省份担任官职。调任两江总督后,他开始裁撤湘军,并削弱了湘军的力量。曾国藩意识到,这实际上是朝廷在逐渐削弱自己的基础,因此,他立即采取了行动。
1870年,马新贻在日常巡视军队时被刺杀。虽然案件扑朔迷离,但很多人都怀疑这与湘军有关系。尤其是处理此案的钦差大臣郑敦谨,拒绝在案件结案后签字,且最终在结案时未采取重刑措施,令人更加怀疑其背后可能存在政治因素。经过几个月的审理,曾国藩被指派处理此案,而在审理过程中,他并未采取激烈手段,甚至将凶手判以较轻的刑罚。这一行为不仅让人对案件产生了深刻的疑问,也暴露出曾国藩与朝廷之间微妙的关系。
最终,案件以“浙江海盗报仇”的理由定案,马新贻的刺杀案不了了之,而曾国藩在这一事件中,也得到了朝廷的默许。此后,虽然朝廷一再催促他回到江南,但曾国藩故意拖延了两个月才前往,表面上是处理事务,实则是在维护自己的利益。
结局:曾国藩的智慧
随着“刺马案”圆满结案,曾国藩逐步稳固了自己在两江地区的地位,并通过这一系列巧妙的政治手段,成功避免了被朝廷清算的命运。1872年,曾国藩在任内去世,享年五十七岁,朝廷为他追谥“文正”,并在京城的昭忠祠、贤良祠为其立庙祭祀。
通过这一系列的精巧手段,曾国藩不仅避免了像韩信、彭越那样的悲剧命运,还成功地将自己的地位在晚清稳固了下来。他的历史智慧与政治手段,也让后人对这位晚清名臣敬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