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之战
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标志着西汉军事实力的巅峰。在这场激烈的较量中,卫青、霍去病携领十万骑兵,给匈奴军队造成了致命的打击。这一战役不仅改变了整个西汉的军事格局,也影响了李广与李敢父子的命运轨迹。李广随卫青出征,但因迷失方向而未能及时赶到与匈奴单于的决战现场,因而感到极度羞愧,最终选择了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李敢则跟随霍去病上阵,表现出色,不仅夺取了左贤王的军鼓,斩下无数敌首,还获得了封关内侯的爵位,以及二百户的食邑,这让李敢的前途一片光明。
进入公元前118年,李敢开始怀疑卫青调离李广是有意为之,认为他对李广的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愤怒之下竟伤了大将军卫青。面对这种情况,卫青展现了宽广的胸襟,选择了不去追究李敢的过失。然而,霍去病对此却无法忍受,心中对舅舅卫青的遭遇感到无比愤慨。在一次甘泉宫狩猎时,他选择了以箭报仇,结果将李敢射杀。此事件在汉武帝面前激起了波澜,但汉武帝特别宠爱霍去病,因而选择了为其辩护,声称李敢是在狩猎时不幸被鹿撞死的。乍一看,李敢在皇帝面前被杀似乎是件震惊的事件,然而霍去病却毫发无损,这是为何?
原因之一在于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宠信程度颇为罕见。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自幼便在汉武帝的身旁成长。公元前123年,十七岁的霍去病担任骠姚校尉,跟随卫青征讨匈奴,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因此汉武帝特意为他设立了冠军侯的封号,食邑高达一千六百户。到了公元前121年,年仅十九岁的霍去病晋升为骠骑将军,这一职位也是专门为他设立的,与三公齐平,成为仅次于卫青的最高军事统帅。公元前119年,他才二十一岁便被加封为大司马,与卫青共同掌握着西汉军政的重权。甚至在公元前117年,当霍去病上书谈论储君的事情时,汉武帝竟采纳了他的建议。这种种迹象表明,汉武帝对霍去病的信任和宠爱可谓前所未有。因此,霍去病杀李敢于汉武帝眼中的严重程度显然不值一提。
其次,在封建社会,法律的平等性并不被视为重中之重。西汉时期,权贵们违纪犯法往往可以通过重金赎买或是用卓越功勋抵消罪责。这一点可以通过公元前129年李广和公孙敖征讨匈奴几乎全军覆没的事件来得以印证,按律应当面临斩首的李广,最终仅仅交付五千金获释,免于死刑。而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甚至擅自挪用军款高达一千九百万,在公孙贺请求之下,还能够凭借捉拿大侠朱安世的功劳来为自己赎罪。因此,西汉时期,只要皇帝同意,赎罪的方式多种多样,就算是死罪也能免去。霍去病因战功卓赫而受到封赏,自然不可能面临法治的严厉制裁。
最后,在秦汉时期,家族之间的仇恨往往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家法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越于国法。为父母报仇于是在那个时代被视为“孝”的体现。因此,李敢出于对父亲的复仇而伤害了大司马卫青,只要卫青不追究,国法也是不会插手的。而霍去病因为自幼受到舅舅卫青的培养,情感深厚,抑或是如同父亲般的存在,自然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何会为卫青报仇。只不过霍去病的出手显然有些狠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