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之战,不仅让关羽一举成名,擒拿于禁,杀死庞德,甚至水淹七军,一时间威震华夏,名声显赫。然而,这场战争也为关羽的命运定下了沉重的伏笔,最终他在败走麦城的过程中走向了悲剧的终局。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通过让廖化前往上庸郡向刘封和孟达求救,却被冷漠拒绝的情节,塑造了“刘封孟达见死不救”的形象,导致世人将关羽的死归咎于他们,这种解读显然是不公平的。关羽的死,实际上是当时三国局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关羽那种自负、刚愎自用的个性,也为他自己招来了毁灭性的结局。
刘封的遭遇,正如《三国志》中的记载所示。刘封是罗侯寇氏之子,也是长沙刘氏的侄子,年轻时便因过人的武艺和气力受到刘备的宠爱,刘备甚至将他收养为义子。在刘备四十多岁时依旧没有儿子,这时他看中了刘封,便将他作为继承人来培养。然而,刘备后来生下了刘禅,刘封的地位变得尴尬起来。尽管如此,刘封并非一位平庸之辈,他不仅在年轻时屡立战功,展现了非凡的才能,也深得刘备的信任。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在汉中自立为王,封关羽为前将军,授假节钺。关羽虽愤怒于黄忠和自己同等级别的任命,经过费诗的奉承才接受了这一任命。然而,随着刘备称王,他自然要立太子。刘封,作为义子,才智出众,是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人选,但他并非刘备的亲生儿子。刘备咨询了诸葛亮的意见,诸葛亮认为刘封虽才识过人,但始终是外人,最终刘备决定将太子之位传给刘禅。此时,孟达占领房陵后,进攻上庸,刘备根据诸葛亮的建议,将刘封派往南下统领孟达的军队,这一安排不仅避免了刘封和刘禅争位的危险,还能在某种程度上牵制孟达。
《三国志》中的记载提到,孙权曾派人前来向关羽求婚,希望能通过联姻加深与刘备的关系。关羽对孙权使者的请求却十分愤怒,并将其辱骂一番,拒绝了这桩婚事。孙权为此十分恼怒。之后,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他的前线粮草补给问题逐渐凸显。驻守江陵的麋芳和驻守公安的将士仁负责编制粮草,但在水淹七军后,粮草严重不足。关羽怒斥这两人,威胁说“回去之后就严惩他们”,这使得麋芳和将士仁感到恐慌。孙权于是趁机策动他们叛变,吕蒙也率军偷袭荆州,最终成功占领了这一重要战略要地。
关羽在围攻樊城时,曾多次向刘封和孟达求援,然而由于三郡刚刚稳定,刘封和孟达拒绝了他的请求。面对荆州失守的消息,关羽的士兵士气崩溃,部队不断溃散。最终,关羽只能带着残兵败将撤退至麦城,并在之后的战斗中遭遇了东吴潘璋部队的埋伏,与长子关平一起被俘并遭杀害。
刘备得知关羽死讯后,痛心疾首,责怪刘封和孟达未能及时救援。孟达恐怕刘备因此追究责任,于是率部四千投降曹魏,并在投降后的信中劝说刘封弃恶从善,警告他日后可能面临的危机。然而,刘封依然忠心耿耿,并对孟达的劝告大发雷霆,最后杀死了送信的使者。结果,孟达的预言成真,刘封因反叛而被打败,并最终退入成都。诸葛亮认为刘封刚猛果敢,不易掌控,因此劝刘备除掉他。最终,刘备下令赐死刘封。
关羽在水淹七军后的名声可以说震惊了整个华夏,甚至让曹操也因害怕其威胁而考虑迁都。司马懿建议曹操联合孙权,从背后偷袭荆州以打破樊城之围。孙权和曹操对此都心怀怨恨,孙权尤其对关羽辱骂求婚使者一事耿耿于怀,两国联合,共同展开了对荆州的侵袭。即使刘封和孟达出兵救援,面对数十万的敌军,他们的力量也实在无法与之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