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丘吉尔能够在英国政坛崭露头角,是凭借贵族出身和过人的才智,那么他能够成为历史伟人,更多的是依靠他那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无畏的信心。这些品质让他在二战的艰难时刻,成为了一个不可动摇的领导者。
在二战初期,苏联和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法国在与希特勒的战斗中节节败退,最终投降,沦为德国的傀儡。德军屡次获胜,拥有强大军力的意大利向英国宣战,西班牙也在占领丹吉尔国际共管区后,随时准备与英国为敌。身处如此困境的丘吉尔却始终保持信念,他坚信英国人民拥有一种乐观、沉着的气质,而正是这种气质,将能帮助他们战胜任何困境。
丘吉尔对英国人民的信心,来源于他自己对胜利的坚定信念以及无比强大的信心。这种信念逐渐化为一种巨大的力量,带领英国走向了最终的胜利。
1940年5月15日,德军突破法国防线,法国军队节节败退。5月25日,德军进入阿运河地区,库尔特雷被突破,英军的指挥部陷入了恐慌。然而丘吉尔并未动摇,他立即发表讲话,强调在最黑暗的时刻,英国将不屈不挠地继续战斗,直到彻底粉碎敌人征服整个欧洲的野心。
5月26日,英国海军执行了“发电机”作战计划,并在6月4日宣布任务成功。在这一行动中,英军成功撤退33万人,彻底打破了希特勒围歼英国远征军的计划。
在敦刻尔克撤退期间,丘吉尔多次在下议院和内阁会议上重申了他坚决的决心。他明确表示,不管敦刻尔克的局势如何,英国都将继续战斗下去。丘吉尔坚信,每一个人都已下定决心,宁可为国家和家庭献出生命,也绝不屈膝投降。这一信念表明,丘吉尔的字典里根本没有“投降”和“妥协”这两个词。
事后分析,如果在英军指挥部慌乱失措的情况下,没有丘吉尔的果断决策和坚定信心,德军可能会成功围歼英军,这无疑会极大打击英国民众的士气,并且可能彻底粉碎他们抗击纳粹的决心。丘吉尔深信的英国人民乐观而沉着的气质,也有可能因此变得支离破碎,经不起任何的打击。
丘吉尔在回忆那段艰难日子时曾提到,每当机会来临时,他都会再次强调这一坚定的决心。正是这种坚定信念,通过相互传递,汇聚成了强大的力量,像熊熊烈火一样迅速蔓延到整个英国岛屿的每一个角落。
丘吉尔最终用事实证明,英国继续战斗的决心并非空洞的幻想,而是基于信念和实际的坚实基础。他在与德军、意大利作战以及他政治生涯的许多时刻,均凭借着这种坚定信念和强大信心转败为胜,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例如,在追击德军“俾斯麦”号战列舰的过程中,即便英军的主力舰“胡德”号被炸沉,“俾斯麦”号曾一度从雷达上消失,英国舰队的燃料也面临告急,丘吉尔从未动摇信念,始终相信,英国舰队一定能击沉“俾斯麦”号。最终,“俾斯麦”号被成功击沉,其覆灭不仅改变了英军的局势,也对世界海军历史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丘吉尔的政治成功可以归因于多个因素,但毫无疑问,他那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是最为关键的两个法宝。若他心中有一丝放弃或妥协,丘吉尔或许只是战争中起伏沉浮的历史人物,而不会成为一位伟大的历史英雄。
拿破仑曾说,世界上有两种强大的力量:一种是利剑,另一种是思想。长远来看,利剑终究会败给思想。丘吉尔正是用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信心,证明了这句话的真理性。
成就伟业,能力是基础,而信念和信心则是成功的保障。一个能力强大却缺乏信念的人,可能会在风浪面前自我摇摆;能力强大却信念脆弱的人,可能会迷失方向,止步不前;而一个信心不足的人,即便能力再强,也可能在关键时刻倒下,失去胜利的机会。真正的成功者,是那些拥有独自前行的毅力、能够穿越黑暗的决心、追寻曙光的信念的人。否则,除了随波逐流,便只能任由命运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