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战国初,正处于激烈的变革期,代表旧统治贵族利益的限制被推翻,而新兴的强权阶级开始兴起。能够抓住机遇的国家能够顺势崛起,而因循守旧的国家则会被淘汰。为了自身的统治稳定,战国时期对于人才的渴求度,高于任何时期。而人才的流动性也更加频繁。
在这种供求双方都在进行激烈竞争的风口期,为何作为名义上的共主,周王室却没有任何的行动,而是因循守旧,坐吃山空而不自强呢?这主要受限于自身的问题与外部环境的不允许。
任何一个王朝的建立与衰落离不开自己的既定国策限制,周朝作为其中的一员,也离不开这种制约。其王朝建立之初,为维护稳定而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到中后期就成为自己最大的限制障碍。
宗法制的确立,保证自己的核心领导权与法理高度。分封制的划分确立自己政权的最高统治者,井田制的实行则保证自己的财富分流权。这一套秩序,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与法理,都使周王室占据有利地位与制高点。
但是作为这一秩序的受益者与主导者,在生产力变革的时期,相应的上层建筑层面也在出现变动。而自己作为最直接的冲击者,当然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合法性。
对于不守秩序的诸侯,自然要抵制与制裁,但是事实上却以失败而告终,甚至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逐步沦为傀儡。对于新兴的秩序,即使知道变革的好处,但其存在的基础就是分封制。一旦自己带头改革,就等于废掉自己的原有政治利益与合法性问题,只能无奈放弃。
祖宗之法只是旧有制约,还有的就是自己的实际控制领土,也不足以支撑自己的野心。周朝立身的基础,不是自身直辖地的大小,而是分封出去的诸侯护卫。就是自己只负责明面上的合法统治权,而实际控制土地的则是诸侯。这就导致自己的领地范围不足,尤其是经历过周平王东迁,自己的原有领地镐京被放弃,只能靠洛邑一地支撑自己的门面。
直接控制地小,就难以有自己的发展空间,且国力更是难以强大。这一点是致命伤,地小民少国弱,本身还是最大的守旧者,对于人才的吸引力是难以扩展的。即使有人才也会出走,比如纵横家大才苏秦。都会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地,实现自己的抱负,获得名声、地位、财富与权力。这些周王室给不了,有也难以腾出位置,这也是阶级固化的弊病。
即使解决宗法制的制约,以及土地控制的屏障,还有一个绕不过去的门槛,那就是大国的限制。周王室的封地位于韩国境内,且北有魏赵强国,西有秦国,南邻楚国,东面还有齐国,这些国家的实力都是强盛周王室很多倍。就连最弱的韩国也是比周王室强盛,面临如此困境,想要发展也很难。
周边诸国是不可能坐视周王室的振兴与崛起,想要吸引人才也会被制约。因为这些国家的崛起,都是瓜分周王室的遗产,对于周王室来说就是家贼。曾经的周王室嫡系力量与近亲势力,都已经被取缔,剩下的大国已经是一个新兴体,对于周王室也并不恭敬。也在时刻监督与限制周王室的发展,潜力已经被耗尽,难有发展。
正是因为内部的问题,难以打破祖制,只能成为旧制度的捍卫者。又因为自身实力与领地的限制,没有发展的潜力与根基。还要面临周边大国的实时监控与制约,周王室的处境是很不利的。面对周边强国的人才强国之势,也只能忍忍求存,而不敢有任何异动。
这时的周王室只是个最弱小的诸侯,之所以能够存活,也是因为七国之间的制衡与限制。加之周王室自身的名望与根基。尤其是当初天子近亲与近臣的诸侯支持与维护,在民间的影响力仍在,这也是不得不顾及的存在。
周王室对于变革期的人才争取,之所以无动于衷,只能说是很无奈。此时的周王室只能算是一个吉祥物,能够守成就已经不错,哪还有心情争霸。最主要还是受限于自身实力问题,自保都难,更不敢触碰其他诸侯的底线。否则就连最后的名义共主地位都会剥夺,既然不能有作为,那就只能吃老本,坐等命运的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