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丨本文内容结合权威资料与个人观点撰写,所有参考文献与截图已在文末标注,敬请留意。
1942年春,冀中抗日根据地的肃宁县雪村,日军与伪军发动的猛烈扫荡让红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残酷围剿。在这场生死较量中,冀中分区司令常德善与政委王远音竟然发生了激烈争执。当时,日军的逼近让形势异常紧张,战斗正如火如荼。消息传到延安后,吕正操痛心疾首,直言中央震怒,决定取消政委的最终决策权,从此,军中司令与政委的职权划分更加明确。
但在肃宁县发生的这场血战究竟为何如此惨烈?为何当时的中共领导决定改变多年来红军的一贯决策方式?1942年的春天,日军正处于其侵略狂潮的巅峰,似乎意识到法西斯主义的未来已无希望,他们选择通过一场场疯狂的扫荡来发泄自己的怨恨和残暴。
当时,日军部署了四个师团、两个旅团以及重型炮兵团,计划对冀中根据地进行长达数月的全面扫荡。冀中八分区的司令是常德善,政委则是刚从山西高校毕业的大学生王远音。面对敌军的进攻,两位领导迅速行动,带领部队展开反击。
常德善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军事指挥官,曾带领部队多次与日军作战,战斗经验颇为丰富。而王远音则致力于组织群众开展反帝、反法西斯的运动,拥有坚定的理想主义信念。两人在最初的战斗中配合默契,多次成功打退敌军的进攻。常德善指挥主力部队一边作战,一边撤退,直到进入任丘一带隐蔽下来。然而,正当形势紧张时,军区下达了指令要求将主力部队转移,而30团则需要留下来守卫。
此时,常德善指示报务员向30团发送电报,希望得到对方的回应,但30团始终没有任何回复。同时,23团也急报被敌军围困。王远音立即提议回去救援23团,但常德善明确反对,他认为在情报不明的情况下贸然行动会带来巨大风险,尤其是敌人显然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尽管心急如焚,常德善仍坚持先保证部队的安全撤退,暂时无法直接展开营救。他带着一部分关键装备和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区。然而,王远音的决心非常坚定,他认为如果不立即回去,所有人的生命都会受到威胁,两位的争执愈发激烈。
常德善焦急地劝告王远音“赶紧走”,但王远音则愤怒地回应:“等你回来,我们都将被消灭,哪还有机会?”常德善无奈地解释,“先撤退部分人员,再做打算。”这一提议让王远音更加愤怒,他指责常德善心软、不够坚定,“你这样做是犯罪!”
两人的对峙激烈且充满情感,而常德善最终意识到,无论他如何思量和分析,王远音作为政委,依照红军内部的规定,有最终的决策权。常德善此时彻底哑口无言,尽管他的战斗经验丰富、指挥能力强,但在这一刻,他必须服从上级命令,哪怕这意味着自己将面临不利的局面。
两人最终决定指挥剩余部队向北撤退,然而日军的追击如洪水猛兽般涌来。常德善亲自操控机关枪与敌人激战了一夜,直到最终被逼至绝境。战斗中,常德善身中27枪,英勇牺牲。日军将他的头颅割下,悬挂于城门,进行血腥的威慑。而在同样激烈的战斗中,王远音也不幸中弹,腿部受伤,面对生死抉择,他在眼睁睁看着战友倒下之后,选择用手中的最后一颗子弹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场战斗的消息传到延安后,众人都深感痛惜,冀中军区损失巨大,而常德善作为一位重要将领的牺牲令人痛心。吕正操在听到报告时更加难过,若当初能够及时撤退,或许结果就不一样了。在随后的会议上,领导们决定对红军的政治委员制度进行调整,取消政委的最终决策权,使得军事指挥官在紧急时刻有权独立作出决策。
回过头来看,冀中扫荡的惨烈结局,是否可以归咎于王远音的指挥失误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表达您的看法,一起探讨这个历史事件。
参考资料:
1·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惨烈的反五一大扫荡:军分区司令战死遭日军砍头示众》
2·共产党员网-《常德善:功勋卓著 业绩永存》
3·澎湃网-《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常德善、王远音:抗战双星血洒冀中》
4·抗日战争纪念网-《王远音:从青年学生到冀中的革命先驱》
5·中国军网-《人民军队政治委员制的历史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