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云从绿林起家,最终晋升为嫡系军长,尤其是成为蒋氏嫡系部队中的第2军军长,实属难得。可以说,他的升迁是充满传奇色彩的,尤其在蒋氏军中,拥有如此地位的人并不多。北伐胜利之后,尽管蒋介石领导下的部队众多,但真正能称为嫡系的部队却不多,顾祝同的第1军堪称嫡系典范。而直到1929年10月,蒋鼎文接任第2军军长时,才正式将其纳入嫡系部队行列。因此,第2军成为了蒋系嫡系部队中的重要一员,堪称是嫡系中的嫡系。
作为嫡系中的嫡系,第2军在待遇上自是有着特殊之处。单从装备上来看,1936年下半年,第2军下辖的第9和第80师便被列为调整师。抗战爆发后,第3师也被编入第2军,进一步增强了其战斗力。当时,军中竟然有3个调整师和独立第6旅,实战能力不容小觑。即便第80师最终被留下福建,第2军的整体实力仍然可圈可点。
抗战期间,蒋氏对第2军的重视可见一斑。蒋氏不仅毫不犹豫地将江北战场的苏械攻击军名额交给了第2军,还在江南战场的选择上,最终将另一名额授予了第74军,这意味着即便在众多黄埔嫡系中,第2军也始终位于核心位置,受到了蒋介石的高度关注。
在军官配置上,第2军的首任军长蒋鼎文,无疑是蒋介石的心腹。而且,第2军的副军长兼第9师师长李吉甫(延年)、第3师师长李玉堂等人,几乎都毕业于黄埔一期或二期。这些人物的加入,无疑为第2军的崛起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虽然这些军官中,除了李吉甫曾短暂接任第2军军长,李玉堂调走组建第8军,郑作民在桂南会战中战死疆场外,大部分人并未成为第2军的第三任军长。但出人意料的是,接任第2军军长的,竟是王凌云。
王凌云的背景非常特殊,他没有接受过任何正式的军事训练,也未曾就读过任何军校,起点十分低。1917年,18岁的王凌云加入了直系军阀郑国翰的部队,起初只是一个地方武装的成员,后来进入了镇嵩军,加入了由豫西地方武装改编的部队。此时的镇嵩军,人员组成复杂,许多人曾有过绿林背景,而王凌云便是其中之一。1930年,王凌云自称为临汝、伊阳等四县的“剿匪”司令,被第20路军总指挥张钫看中,任命为第3师少将师长,从此正式迈入军界。
虽然王凌云并未直接进入国家正规军队,但随着中原大战结束后,张钫的第20路军经历整编,王凌云的第3师也被调整为国家经制之师。这意味着他无需再为军费而发愁,开始由国家提供支援。虽然职务有所下降,王凌云并未放弃,反而迅速调整自己,带领225旅进入了新的战斗阶段。此时的王凌云,虽然身处“杂牌军”中,却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能力。
1932年,王凌云的225旅在与红军作战时损失较轻,相较于其他部队,他的表现逐渐得到认可。尽管他依旧身处不利位置,但随着战斗经历的积累,他逐步获得了更多机会,最终在第76师担任师长。接任第76师师长后,王凌云成为了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的核心人物。
到了1937年,王凌云进入了第2军系统,随着第76师的加入,第2军逐步展现出强大的作战能力。王凌云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包括桂南会战、枣宜会战和宜昌反击战等,积累了相当的声望。此时的他,已然成为蒋介石嫡系中的重要将领之一。
1942年,钟松晋升为第2军副军长,很多人都认为钟松有机会接替李吉甫成为第2军军长。然而,王凌云出人意料地获得了提升,成为第2军的军长。这一决定背后,除了王凌云独特的军事实力,也可能与他无根无底、听命的特点有关。最终,王凌云的晋升成为第2军军长,这一经历在蒋系军中极为罕见。
抗战胜利后,第2军被整编为第9师,王凌云继续担任师长。然而,解放战争时期,他屡战屡败,最终被蒋介石免职。此后,王凌云虽然频繁在不同战区之间活动,但始终未能再度崛起。1949年,随着局势的变化,王凌云的部队被击溃,他不得不化装逃跑,并最终被俘。
王凌云被俘的经过充满戏剧性。关于他的被捕,有多种说法。最可信的说法是,王凌云在南阳战败后,为了寻找生路,与当地村民订婚并藏匿起来。然而,最终他未能逃脱追捕,最终被交给蒋系部队,并在1950年1月被带走。这一系列跌宕起伏的经历,使得王凌云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历史人物。
从绿林起家,到成为嫡系军长,再到最终的落败,王凌云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与复杂性。无论是他曾经的恶行,还是抗战中的英勇,抑或是他在失败后的种种幻想,王凌云的历史轨迹注定无法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