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2月,朝鲜的38军司令部迎来了一位意外访客——总参作战部长张震。他此行的目的明确无疑,便是调查38军在白马山战斗中的失败情况。尽管这场战斗已经过去了两个月,38军的将士们心中的阴影依然未曾褪去,足见这次失利给部队带来的影响有多深远。总参之所以派遣张震亲自来访,说明了这次失利的严重性。
一、灵魂人物去哪了
简要回顾一下白马山战斗的背景。这场战斗发生在1952年10月6日至15日,持续了整整10天。它是1952年志愿军秋季战术反击战中的一部分。自从1951年底,志愿军全面停顿了大规模运动战的部署,转而进入长期阵地战模式,双方不再依赖大规模兵团的机动作战,而是通过小规模、灵活的袭扰战术来对抗对方。经过第五次战役的教训,双方认识到,没有哪一方能在机动战中完全压制对方,即使是美军拥有强大的空中和机械化优势。
美军在1952年夏秋季的攻势,主要集中在营级作战单位,但结果并不理想,他们没有突破志愿军的阵地,反而丢下了一片尸体,陷入了困境。而志愿军则坐稳了防守的阵地,不再轻易出击。然而,随着邓华主持的海岸防登陆工程的成功,后勤支持得到了保障,粮草弹药得以顺利运送到前线。志愿军甚至获得了重火力装备,如坦克团等,令部队的作战能力大大增强,战局也有了些许转变。
在此情况下,邓华和杨得志认为,不能总是坐等敌人进攻,主动出击才是打破僵局的关键。因此,他们决定启动战术反击战,而秋季战术反击战正是这一决定的结果。战术反击战的核心,是通过有限兵力对敌军阵地进行迅猛打击,击溃敌军的有生力量并占领阵地。
战斗分为两轮,第一轮由12军、39军、68军等部队参与,效果很好,炮火的运用尤为成功,杨得志也曾回忆道:“炮火让人感觉整个地面都在震动”。然而,第二轮的战斗在筹备阶段就已显露出不小的问题,尽管如此,38军依然投入了关键的进攻任务。
二、38军到底轻敌没有?
梁兴初作为38军的灵魂人物,自1949年起就一直担任军长,带领38军从初战的失败中爬起,在朝鲜战场上屡立战功。然而,在1952年5月,梁兴初因长期战斗积劳成疾,返回国内治病,未能继续指挥38军。而在梁兴初回国后的短短数月内,38军的领导层发生了重大调整,副军长江拥辉暂时代理军长职务。这一变化让38军的战斗状态发生了微妙的影响。江拥辉虽然熟悉38军,但没有经过充分的调整期,这对军队的备战影响不容忽视。
志司在战斗前曾反复询问38军是否做好准备,如果准备不足,可以推迟战斗。38军在这种情况下,依旧表示能够按时开打,并未提出推迟的要求。于是,志司要求38军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准备:首先是炮兵的提前部署;其次是步兵要准备好连续爆破,以应对敌人的防御工事;最后,步兵的出发点要尽量靠近敌阵,以减少伤亡。
然而,尽管这些准备工作进行了,但38军并未能做到完全到位,许多细节未能考虑周全。比如,38军在攻击前做了极其细致的潜伏准备,使用野草等自然物质伪装,保证夜间行动不被敌人发现,但在实际作战中,依然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谷中蛟叛逃事件便是一个导致战局变化的重要因素。
三、反思
在10月6日发起的总攻中,38军取得了一定的战果,成功占领了白马山主峰北侧的几个高地,10月8日时,主峰也被拿下。但接下来的一系列意外情况暴露了38军的准备不足。首先,韩军的战斗意志比预想的要坚韧得多,他们不但一次次反扑,还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在与志愿军的多轮交锋后,韩军顽强地夺回了主峰。
其次,韩军不仅能持续反击,而且能够保持较高的冲击力。通过轮换作战,他们避免了疲劳战斗的负面影响,而志愿军的坦克团则未能发挥预期中的战斗效果。坦克在前进过程中频繁遭遇故障,无法及时到达战场,战斗效果大打折扣。最初,韩军对志愿军的坦克感到畏惧,但随着战斗进展,他们发现这些坦克并未对他们造成实质性的威胁,反而逐渐变得轻视。
此外,战斗中的急躁情绪也导致了指挥上的失误。在打箭头山时,38军投入了过多兵力,甚至以过于密集的阵型进行进攻,结果遭到韩军炮火的猛烈反击。指挥员急于求成的心态,导致了战术上的失误,给敌人提供了反击的机会。
尽管美军的炮火支援给志愿军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但实际上,志愿军也已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谷中蛟的叛逃事件,虽然让美军炮火反应速度加快,但并非决定战斗胜败的唯一因素。双方的炮火几乎处于同一水平,志愿军并不逊色。
经过这场惨烈的战斗,38军遭受了惨重的伤亡,阵亡2802人,负伤4069人,总伤亡接近7000人。虽然成功击毙了大量敌军,但损失相对较大,甚至有人认为38军的这次进攻是得不偿失的。最终,38军不得不在10月15日结束战斗,撤离了白马山。
总的来说,这场战斗的惨败给38军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很多问题的暴露,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特别是战斗准备的疏漏和指挥上的急躁,成为导致失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