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十一年七月六日,公历1885年9月4日,左宗棠终于收到了朝廷的旨意,让他回乡告老。此前,由于年事已高,身体日渐虚弱,他多次上奏请求病退,但每次都被清廷婉拒。经过多次努力,他依然无法摆脱肩上的重担,直到这一天,最终得到了这一通知,虽然他心知肚明,自己并不愿离开这片熟悉的土地,但身心的疲惫让他别无选择。
然而,命运总是如此捉弄人,就在他收到命令后的第二天,即1885年9月5日,左宗棠因病去世,享年74岁。令人唏嘘的是,他离开人世的时间与离职的通知只相隔了短短24小时。此时,他已经尽最大努力将一切交代清楚,临终之前,他写下了五篇奏折,处理了一系列事宜。这五篇奏折分别是:《恩准交卸回籍谢恩折》、《遵旨交卸差使折》、《闽省军务肃清所有出力文武员弁恳准择优保奖折》、《裁撤沿海渔团片》、《委员分带营勇专护炮台片》。
前四篇奏折中,左宗棠重点谈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他提到自己之所以走上仕途、投身幕府,完全是出于无奈。从他参与剿灭太平天国的那一刻起,他已经离开了故乡整整三十多年。在担任军事指挥职务后,他更是长年未能踏上故土,二十多年来,他的家乡与自己早已隔了千山万水。他在奏折中深情写道,随着年纪渐长,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他希望自己能够在家乡安度晚年。如果不幸死去,他希望能回到故乡,落叶归根。
第二点是他对清廷现状的极度失望。尤其是中法战争接近尾声时,清政府的大批官员以及亲王们表现出的软弱态度令他愤慨。事实上,这场战争几乎以清军胜利告终,冯子材这个民族英雄,年已70,亲自上阵,与法军激战并大败敌军,取得了显赫的战果。法国内阁总理因战败辞职,冯子材更是乘胜追击,攻下文渊、谅山,并重创法军指挥官尼格里。尽管如此,清政府却在即将胜利时主动寻求和谈,这种行为让左宗棠感到深深的无奈和愤怒。他认为,这种懦弱与软弱不堪的态度,犹如南宋时期赵构在岳飞决战黄龙时,连续下达十二道金牌要求撤退,导致了北方失守,历史的愚蠢与懦弱屡见不鲜。最终,清政府签署了《中法新约》,自甘屈服,承认了法国在东南亚的殖民权益,彻底摧毁了左宗棠原本想借中法战争重振士气、振奋国人信心的计划。
第三点是,他在奏折中强调了民间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左宗棠认为,当前的官军存在着严重的腐化与低效问题,贪污、作风败坏、鸦片泛滥等一系列问题削弱了官军的战斗力。面对外国侵略时,官兵对敌人心生恐惧,战斗意志低迷,战斗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民间的武装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左宗棠与林则徐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认为,民间力量可以在关键时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帮助抵抗外来侵略。
在最后一篇奏折中,左宗棠表达了自己对台湾的深切关注。他提到,在中法战争期间,台湾战场上涌现出了许多忠诚爱国、勇敢无畏的士兵与将领。尽管因为力量悬殊,一些地方未能坚守,但这些士兵与将领依然值得朝廷给予嘉奖和肯定。左宗棠特别提到,应当大力奖励支援台湾的军事力量和保卫台湾的部门,以示朝廷对他们的感激与敬重。
在左宗棠临终之际,他还留下了一篇由家人整理的《遗折》。这篇《遗折》并非他亲自所写,而是根据他临终时的言语和一生的信念整理而成,内容透露出他对未来的深切期望。尤其是在他对光绪皇帝的期望上,他希望皇帝能够更加勤政爱民,关注国家的危机,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财政困境和民生问题。他甚至在其中写道:“虽然臣死之日,犹生之年。”这句话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深远憧憬。
在晚清时期,能够坚持自尊自强的官员并不多,而左宗棠无疑是其中的一位。即便已年逾七旬,他依然心系国家,致力于国家未来的兴盛。曾国藩曾称他“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而李鸿章也对他高度评价:“文以治内,武以治外,为天下惜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