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帝(公元前259年-前210年),本名政,姓嬴,赵姓,他是秦庄襄王的儿子,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统一中国的帝王。秦始皇不仅首次使用了“皇帝”这一称号,且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他一生的经历充满传奇,其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秦始皇的去世,发生在公元前210年7月,当时他正在进行他的第五次东巡,地点是在沙丘(今河北省广宗县境内)。他的死因至今存在众多猜测和争议,许多人认为他注定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他的死因问题同样复杂,不仅引发了当时的议论,也成了后人研究的难题。医学界和史学界至今无法达成一致的结论。那么,秦始皇究竟是因何而死呢?
多种因素促成死亡
有一种学说认为,秦始皇死于“惊恐劳累”以及“外伤诱发结核性脑膜炎”。这一观点的支持者指出,秦始皇在小时候曾患过软骨病和气管炎,进入壮年后,还经常受到癫痫的困扰。公元前218年,他在阳武(今河南省原阳县境)巡游时,突然遭遇了一只飞来的大铁锤,砸中副车,造成车体损毁。此后,秦始皇常常出现精神上的困扰,患上了惊恐症,常常梦见与怪兽作战,心情极度焦虑。公元前211年,东郡(今河南濮阳)曾发现一块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的陨石,紧接着,还发生了一个“仙人”预言事件,告知他“今年祖龙死”。这些迹象加剧了秦始皇的恐惧感。最终,他在公元前210年踏上了第五次巡游的路程,除了求得不老之药,还希望消灾避难。长时间的跋涉使他体力透支,途中癫痫发作,并且头部撞上了用来消暑的青铜冰鉴,导致冰块四溅。这一外伤加剧了他早年积聚的结核菌,导致头痛、眩晕、发烧等症状的恶化,身体状况急剧下降。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这种由外伤引发的内在疾病很难治愈,加上长途劳累使得他体力虚弱,最终促成了他的死亡。
胡亥“谋杀”之说
另一种观点认为,秦始皇是被其儿子胡亥所暗杀。郭沫若等学者支持这一说法,认为胡亥在秦始皇临终前密谋杀父夺位。首先,秦始皇的头部外伤并不会立刻致命,他的身体状况在两三周内会逐渐恶化,而不应是几天内就死去。其次,秦始皇在生前病重时,意识清晰,并且深感内疚,因为他曾疏远过公子扶苏和功臣蒙恬。为此,他在临终时写下遗诏,指示扶苏和蒙恬继续持兵,安排葬礼。但在赵高的干预下,这份遗诏被篡改,原本指示扶苏继位的内容被改为“赐死扶苏、蒙恬”。同时,赵高和李斯勾结,最终使得扶苏自杀。郭沫若认为,这一切暗示着胡亥在背后操控了秦始皇的死。甚至有猜测认为,秦始皇的右耳中可能藏有铁钉,暗示着他在死前曾被毒害。胡亥趁机继位,成为秦二世。
赵高“谋杀”之说
还有一种学说认为,赵高才是秦始皇死后的真正主谋。赵高手握朝廷的诏书和玉玺,他掌控了王位继承的权力。即便胡亥有弑父的动机,但没有赵高的支持,他也无法稳固自己的地位。赵高长期陪伴在秦始皇身边,极其善于行事不露痕迹。赵高意识到,只有在秦始皇死后,才能假传遗诏,逐步实施自己的权谋。秦始皇在第五次巡游途中病重,恰好给了赵高一个机会。秦始皇死后,赵高策划了胡亥继位的阴谋,并伪造遗诏,借秦始皇的名义命令扶苏和蒙恬自杀,最终扶苏的死为赵高的进一步阴谋铺平了道路。赵高通过操控胡亥,巩固了自己的权力。最终,赵高通过不断的阴谋手段,将李斯逐步逼上了死路,甚至亲手处决了李斯。赵高的终极目标是当上皇帝,然而他最终只能做一个掌控皇帝的大权者。
从这一系列历史事件来看,秦始皇的死无疑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其中不乏权力斗争的影子。在他死后的权力斗争中,赵高、胡亥和李斯等人都成为了这场历史剧的角色,最终赵高的权谋成功地使他掌握了秦朝的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