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看关于清朝的历史剧时,我们经常会注意到一个颇具威严的称号,那就是“军机大臣”。这一称号散发着明显的权力气息,而担任这一职务的人通常都是皇帝身边的重要亲信、宠臣或者重臣。那么,军机大臣具体是一个怎样的官职呢?
实际上,虽然“军机大臣”这个称呼听起来颇为威武,但在清朝的官员系统中,它实际上是一个“兼职”职务。所谓兼职,意味着这些担任军机大臣的人士本身已有自己的主要职位和职责。他们可能是王公大臣、殿阁学士,或是各个部堂的首脑,归根结底,他们都具有相当显赫的社会地位。
军机大臣的设立源于雍正皇帝时期。当时,西北地区发生了动荡,叛将罗伯藏丹津背叛了国家。尽管皇帝雍正迅速任命年羹尧去平定叛乱,并取得了成功,但随之而来的是蒙古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的叛乱,令雍正皇帝苦恼不已。
雍正皇帝意识到,内阁设在太和门的地点非常容易泄密军机机密,因此在雍正七年,他决定在更为隐秘的隆宗门内设立军机处,专职处理军政事务。早期任职的有怡亲王胤祥、大学士张廷玉等,他们成为了首批军机大臣。因此可以看出,能够担任这一职务的人士往往都是亲王、贝勒或内阁大学士等拥有显赫身份的重臣。
尽管“军机大臣”这一称谓在光绪帝时期才开始得到正式使用,但在此之前,很多著名的军机大臣如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等均是在光绪年间闪耀登场的。
不过,若要论军机大臣的具体官位,实在无法用单一标准来评断。尽管如此,能成为军机大臣的确实有一定的进阶“门槛”,而且这一门槛相当高。只有王公大臣、内阁大学士以及部院堂的重要官员才有资格担任。比如,侍郎的位置就是正二品,而满汉尚书则为从一品,内阁大学士则为正一品,而更高的王公大臣则属于超一品的级别。
因此,在清代,能够成为军机大臣的人,至少也得是二品大员,绝非普通人所能轻易获得的职位。
此外,除“大军机”之外,还有一个被称为“小军机”的职务。由于大军机中的成员身份尊贵且都是高级官员,军机处内也需要一些负责日常事务的小助手,因此“小军机”应运而生。这些小军机被称为军机章京或军机章京上行走,其官职和品级就显得较为低级,例如康有为和梁启超那时仅是六品官。
不过,军机大臣虽然拥有重要地位,但作为兼职并没有正式的编制和固定的品级,这一职务是专门为皇帝服务的临时性机构。这使得他们的身份虽然重要,但未必有大学士那样的光环。因此,光绪帝的老师翁同和一直心有不甘,因为他作为户部尚书,虽身为军机大臣,却并非大学士,因此无法被视为传统意义上的宰相,始终觉得自己在李鸿章等人之上显得低了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