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中,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词汇,实际上在古代并没有它们今日的含义与形式。古代的封建制度异常严苛,导致许多词汇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演化,经过世代的传承后,逐渐形成了我们所习惯的样子。然而,如果我们回顾那些古老词汇的真正面貌,可能会感到一丝不适,因为历史上存在许多这样令人惊讶的例子。例如,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嫦娥仙子的名字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尤其是“嫦娥奔月”的传说,几乎家喻户晓。然而,她的本名是姮娥。在汉朝时期,因避讳汉文帝刘恒的名字,姮娥便被迫改名为嫦娥。时至今日,“嫦娥”这个名字的音韵显得更加优美,然而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已经对这个名字耳熟能详。而在古代,人们对“姮娥”这个称谓更加亲切。实际上,因避讳而改名的例子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数不胜数。
在古代封建社会,人的生活确实异常艰辛,避讳皇帝的名字只是众多规矩中的一条。在《公羊传·闵公元年》中明确写道:“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句话清楚地表达了古代人们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其中“为尊者讳”指的是避讳君主的名字,“为亲者讳”则是敬重长辈和先祖的名号,而“为贤者讳”则是对圣人的称谓避讳。由此可见,生活在古代的人们其实是面临着许多重重的限制,尤其是避讳君主的名字是其中最重要的规矩之一。
以明清两个朝代为例,清朝康熙帝的本名为爱新觉罗·玄烨。为了避讳康熙这个名字,神武门的名字被重新改为玄武门。而顺治帝的名字是福临,百姓们在日常生活中甚至连张贴“五福临门”的对联都要小心翼翼,一旦被人发现,轻则被投入监狱,重则整个家族都可能受到牵连。明朝时期避讳的现象更加复杂有趣。作为明朝开创者的朱元璋,曾经历过极端的贫苦与痛苦终于登上皇位。他对制度的重视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认为没有规矩就无法治理国家,常常采取极端手段来维护这些规则。在避讳方面,同样讲究复杂。例如,人们在明朝时期是禁止养猪的,因大量屠杀猪只后还要将其埋葬。这是因为“猪”这个字的发音与“朱”相近,而牛羊等动物则没有此类问题。由于猪在民众的认知中常被视为愚蠢之物,为了避免触犯皇帝姓氏,百姓干脆用“豕”字来替代“猪”。然而,强制遵守这些规则不仅没有达到避讳的效果,反而让人们更加联想到朱元璋的姓氏,这一初衷的安排也颇显幽默与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