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两支军队的总兵力大约为十万,那么这场战争的持续时间可能会非常漫长,可能需要数年才能分出胜负。让我们通过一些历史事件来进行分析:
首先来看汉中之战。此战时,曹操与刘备的总兵力接近十万,战斗从公元217年开始,一直持续到219年。曹操最终撤回关中,宣告战斗结束,而刘备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另一个例子是官渡之战。袁绍与曹操的总兵力约为13万,这场战争从200年开始,经过一年多的激烈斗争,最后曹操成功地获得了胜利。
那么,如果双方的兵力总数增长到30万,战争的持续时间会增加多少呢?我们可以来看香积寺之战,这场战斗发生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与叛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冲突。此战中,双方的兵力加起来大约为26万(接近30万)。经过短短6小时的血腥战斗,唐军消灭了6万叛军,俘虏了2万,而唐军自身也损失了7万,战后只剩下不到8万人。唐军的原始兵力为15万,死亡人数几乎占了三分之一。
安史之乱爆发的时间是公元755年12月,唐玄宗李隆基在叛军逼近时匆忙逃入蜀地,而太子李亨则选择留下,与叛军进行对抗。李亨带着忠诚的臣子逃往宁夏灵武,开始了与叛军的持久战斗。到达灵武后,李亨获得了大臣们的支持,宣告即位,成为了新的皇帝,而李隆基则成为了太上皇。
李亨成为新皇帝后,急需展现自己的能力和决心,最迫切的任务便是清除叛军,收复失地。因此,收复长安成了他最紧迫的任务。757年1月,李亨亲自带领15万精锐部队进驻凤翔。此支部队由长期驻守边疆的北庭军和安西军组成,战力非常强大,其中也包括后来在香积寺之战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李嗣业的陌刀队。
经过几场小规模的战斗后,唐军逐步清除外围的障碍。到8月,李亨召开了誓师大会,鼓舞士气,誓言为国家的存亡而战。9月27日,15万大军抵达长安西郊,并在香积寺北侧布阵。与此同时,叛军也率领着10万精锐部队赶到香积寺,激烈的战斗随即爆发。
战斗伊始,叛军首先发动了进攻。唐军将领李守仁指挥部队迎击,但未能挡住叛军的猛烈攻势。随后,唐军持续增援,但叛军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全军出击。这个决定令唐军措手不及,叛军不仅击退了唐军的防线,甚至逼近了唐军的大营,战斗局面变得极为危急,唐军几乎要被彻底击溃。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李嗣业所率领的陌刀队挺身而出,形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挡住了叛军的猛攻。两军随即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场上的气氛血腥而紧张。陌刀队与叛军之间的对抗如同死亡的舞蹈,李嗣业的果敢指挥使得陌刀队狠狠反击,将叛军强行击退。唐军士气得到了恢复,战斗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双方都变得极为坚定,仿佛化身为冷酷的战斗机器,唯有砍杀与进攻。
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叛军损失了6万士兵,2万被俘,剩下的仅约2万人。叛军的阵亡比例超过了60%。而在现代战争中,伤亡超过30%便会使军队丧失战斗力。而在冷兵器时代的封建战争中,一旦阵亡超过10%,军队通常会崩溃,阵型瓦解。然而,在香积寺之战中,叛军阵亡超过60%,才开始出现崩溃。原因在于,双方的士兵都来自唐朝最精锐的边疆部队,这些部队培养了无畏的战斗精神,尤其是河北的叛军与唐军之间积累了深刻的仇恨。战场上的仇恨激发了双方更强的杀意。
这场没有过多复杂战术的战斗,双方采用了最直接、最原始的战斗方式——凭借冷兵器的残忍厮杀,谁先倒下,谁便死。每一次进攻,都是一场生死对决,后方督战队挥舞大刀督促士兵前进,后退就意味着死亡,前进则有生还的希望。最终,这场血腥的肉搏战以唐军损失7万,叛军损失6万告终,叛军的阵营彻底崩溃。
六年后,安史之乱最终结束,但唐朝的辉煌已成往事,地方割据的局面逐渐显现。127年后,黄巢等人响应王仙芝的号召,起义爆发,再次响起了大唐帝国的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