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15日,随着天津的国民党守军被解放军彻底消灭,北平(今北京)变成了一座孤立无援的城市。驻守在北平的傅作义,经历了多轮谈判,最后做出了一个关键决定:率领部队起义。这一选择不仅令北平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免于炮火的蹂躏,也成为了历史的一道转折点。
然而,起义的过程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北平城内当时驻有超过20万的国军士兵,其中大多数都属于蒋介石的嫡系集团。傅作义的三支王牌部队已经几乎付之一炬,实力严重不足。如果他贸然宣布起义,不仅成功的可能性极低,甚至他自己也可能面临人亡财尽的险境。为了确保起义的顺利进行,他以召开会议为名,将国军中不支持起义的将领牢牢控制住。同时,为了减轻来自上级的压力,傅作义还用飞机将三位强烈反对起义的高级将领送走。那么,这三位将领分别是谁?他们的结局又如何呢?让我们继续了解。
第一位是当时的国军第9兵团司令官石觉,他于1908年出生在广西桂林,早年就读于黄埔军校,是第三期的毕业生。在参与了中原大战后,他成为了蒋介石的忠实追随者。1948年,石觉被任命为华北“剿总”第9兵团司令,亲历了“平津战役”的激烈冲突。然而,当傅作义公布起义的消息时,石觉毫不犹豫地反对,并迅速乘飞机离开北平,逃回了南京。
回到南京后,石觉曾担任上海的防守司令和舟山群岛的防卫司令,还兼任浙江省的省主席。1950年,为了保全自己,他带领部队撤退到台湾。此后,石觉的职业生涯一路高歌猛进,历任南部防守区司令、第2军团司令和金门防卫司令官,并最终晋升为陆军二级上将。1986年9月23日,他因病去世,享年78岁,留下了颇具传奇色彩的经历。
第二位则是国军第4兵团司令官李文,出生于1905年,来自湖南新化。他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毕业生,曾担任北平警备总司令以及华北剿总副总司令等重要职务。1949年1月,北平和平起义发生后,李文与傅作义的关系迅速破裂。他随即乘飞机前往溪口,面见蒋介石,之后被任命为西安绥靖公署副主任以及第五兵团司令官。1950年,李文又辗转来到台湾,担任了“中将高参”,退役后还成为台湾糖业公司的顾问,继续影响着中华民国的经济发展。
最后一位是国军第16军军长袁朴,出生于1904年,和李文一样来自湖南新化。他同样是黄埔军校的第一期毕业生,曾在南京陆军大学深造。袁朴于1947年受命成为第16军军长,驻守北平。然而,当傅作义宣布起义后,袁朴误解了局势,他坚决抵抗起义,并认真考虑离开,于是也乘飞机返回南京。
不久之后,袁朴辗转来到了西安,担任胡宗南部的西安绥靖公署干部训练团教育长。1950年,他选择了逃往台湾,并在后来的职业生涯中,担任台湾东部防守区副司令、第2军团副司令以及陆军副总司令等重要职务。袁朴于1991年1月19日去世,享年87岁,其生平中充满了风波与变幻,成为那个动荡时代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