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中郎将苏武奉命持节前往匈奴执行外交使命。不幸的是,他卷入了匈奴的内乱之中,最终被扣为人质。在匈奴人的威逼与诱惑面前,苏武始终未曾动摇,坚持不屈,毫不屈服于任何压力。匈奴因而愤怒,将他流放至北海边的荒凉之地,强迫他放牧羊群,生活异常艰辛。整整十九年后,苏武终于得以返回祖国。回到故土后,苏武获得了极高的敬重与赞誉。尽管他在去世时已年过八十,但他的忠诚与坚韧的事迹仍然深深影响着后代。为了表彰他的忠诚,苏武被列入了“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中。他坚守节操、不屈不挠的精神,也让他成为了民族英雄的象征。
然而,苏武去世后的百余年,一位名叫鲍昱的司徒认为,在他之前,还有一位人的气节更胜一筹。鲍昱并不是唯一持这种看法的人,中郎将郑众也曾高度评价过那人,他称赞道:“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其中的“恭”正指的是“十三将士归玉门”的故事主人公——耿恭。耿恭曾在抗击匈奴的战斗中,英勇地领导士兵坚守疏勒城,为了捍卫大汉的疆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耿恭出生于东汉初年,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省兴平市)。他的叔父耿弇是东汉开国功臣,并在“云台二十八将”中占有一席之地。耿恭从小失去父亲,在叔父的教导下成长为一位卓越的将领。史书《后汉书》曾如此评价他:“慷慨多大略,有将帅才。”
公元74年,汉明帝永平十七年,骑都尉刘张奉命率军攻打车师,临行前,他特意请求任命耿恭为军中司马。很快,汉军在战斗中取得了大胜,轻松击败了车师。此时,汉明帝决定重新设立西域都护,并任命耿恭为戊己校尉,派遣他带领数百名士卒驻守金蒲城(今新疆奇台县)。到达金蒲城后,耿恭立即向乌孙国王发出了信函,宣扬大汉王朝的威威与恩德,使得乌孙国上下士气高涨。乌孙国王还派遣使者送来宝马,并请求派遣王子赴汉朝宫廷效力,以此表示对汉朝的归顺。
次年三月,北匈奴派遣了两万大军进攻车师,耿恭果断决定率领仅有的三百名士兵前去增援。原本打算与车师军会合迎敌,但途中他们遭遇了匈奴骑兵的突袭,几乎全军覆没。匈奴随即击败了车师军,并继续攻打金蒲城。面对如此强大的敌军,耿恭毫不退缩,亲自登上城楼指挥战斗,并将毒药涂抹在箭矢上,威胁匈奴军:“汉家箭神,伤者必异。”匈奴军在见到中箭士兵伤口血流如注的情景时,惊恐万分,士气大乱。正巧,暴雨如期而至,耿恭趁着雨势,带领汉军出城冲锋,匈奴军遭受了重大损失。这场战斗之后,匈奴军深信汉军得到了神灵庇佑,纷纷感叹:“汉兵神,真可畏也!”于是匈奴军被迫撤退,金蒲城暂时解围。
然而,耿恭并没有放松警惕,他知道匈奴很可能会再度卷土重来。果然,在同年五月,匈奴再次发动进攻,耿恭决定带领汉军转移到更易守的疏勒城。七月,匈奴军果然再次发兵进攻。这一次,耿恭早有准备,他提前招募了数千名士兵作为先锋,并成功将匈奴军逼退。然而,匈奴也变得更加狡猾,撤退后不久便再次返回,并截断了疏勒城的水源。
面临水源即将断绝的困境,耿恭果断下令士兵挖掘水井。尽管已经挖至十五丈深,却始终未能找到水源。随着时间的流逝,城内的士兵渐渐变得焦虑不安,甚至不得不从马粪中取水喝。眼见绝境来临,耿恭向上天祈祷,奇迹般地,枯井中突然涌出了泉水。水源恢复,汉军士气大增,耿恭还特意派人向城外泼水,嘲讽匈奴人断水的计谋失败。匈奴人未曾料到耿恭能在绝境中挖出水源,纷纷认为这完全是天意,于是再次撤退。
八月,汉明帝去世,朝廷陷入哀痛,而耿恭依旧坚守在疏勒城。遗憾的是,这时车师已归顺匈奴,两国联手再次进攻疏勒城。经过几个月的激烈战斗,汉军的粮草耗尽,士兵们只得将铠甲、弓弩上的皮革煮来充饥。尽管面临极为艰难的境地,士兵们依旧坚定地效忠于耿恭,誓死不投降。
经过长时间的苦战,汉军的兵力从最初的几千减少到仅剩数十人。匈奴单于试图劝说耿恭投降,许诺封他为白屋王。然而,耿恭假意答应匈奴的劝降,将匈奴使者引上城墙,亲手杀死并焚烧了其尸体,向匈奴展示自己誓死不屈的决心。
到了年末,汉朝派出了七千余人的大军,成功击败匈奴,并重新控制了车师。朝廷认为耿恭已全军覆没,只派了两千士兵前往疏勒城进行调查。建初元年(公元76年)初,援军终于到达疏勒城时,城内仅剩二十六名将士继续坚守。三月,耿恭等人终于抵达玉门关。曾与匈奴激战的将士们,已只剩十三人,衣衫褴褛,面容枯槁,风霜尽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