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神算子诸葛亮在行事方面一向小心谨慎,而他对马谡的重用最终导致了街亭的失守,出于无奈,诸葛亮果断对马谡施以斩首之刑。那么,这场街亭之败究竟应归咎于何人呢?让我们一同来探讨这个悲剧的历史背后。
马谡(公元190-228年),字幼常,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一位杰出将领,家中兄弟众多,个个才华横溢,自小便对兵法有着深厚的造诣。他的见解独特,使他在诸葛亮心中赢得了极高的重视。在战争中,他不仅为诸葛亮提供了多方的谋略,还在多场战斗中贡献了自己的才华。
诸葛亮对马谡的器重甚至令刘备都感到忧虑。临终前,刘备特别嘱咐诸葛亮:“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然而,诸葛亮最终未能遵循刘备的遗言,尽管面临诸多反对声,他还是任命马谡为北伐魏国的先锋大将,而这任命的背后,实际上为之后的战场失败埋下了隐患。
在出发前,马谡立下了军令状,诺言若他失守街亭,必将自戕,这份决心展现出他作为英雄的豪情壮志。然而在驻守街亭期间,马谡过于倨傲,自以为是,拒绝了赵云将军的劝告,执意选择在山顶驻扎军队,妄图通过“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方式,企图以此来实现突围。未曾想,敌军早已在山下布下了陷阱,导致蜀军缺乏粮草和水源,最终惨遭败绩,溃不成军。
当马谡败退回营后,他自缚双手,跪在诸葛亮面前,泪流满面地恳求宽恕。诸葛亮见其痛苦不已,内心充满了怜惜,但作为主帅,他也明白不能掩盖错误,最终无奈地选择挥泪斩马谡。街亭此地乃是战略要地,魏军势在必得,而今失守,让诸葛亮内心如同刀割。他深感愧疚于先帝刘备,清楚自己未能听从劝诫重用马谡,因此在众人面前公布此事,以此警示大家,谨防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