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黎民百姓”,指的就是普通平民、普通老百姓。
“百姓”稍微好理解一些,就是“一百种”姓氏的意思嘛,用来代表劳苦大众、普通人,可这个“黎民”又是什么意思呢?
远古时期,“姓”的作用是用来区分不同部落,“氏”用来区分同一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早期母系社会时,人们可以以图腾为姓、以出生地为姓。
如黄帝出生在“姬水”边,炎帝生在“姜水”边,因此黄帝为“姬”姓,炎帝为姜姓。
而“氏”则是用来区分父亲一脉的标识,一般孩子以父亲的字为氏,“黎”最初就是九黎部落的氏。
传说中,九黎族是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为第四代炎帝姜黎的后代,因此以“黎”为氏。当时的九黎族以蚩尤为首领,因蚩尤有同母兄弟八人,故而称为“九黎”。
除此之外,蚩尤带领的部落还有72个同宗兄弟,共计81个黎氏氏族,可见其势力一度十分庞大,他们会制造兵器,且个个英勇善战。
这一时期的“黎民”,指的就是蚩尤所带领的“九黎族”部落民众。
后来,几大势力为了争夺中原地区,黄帝联合炎帝组成部落联盟,大约于公元前2677年与蚩尤率领的九黎族在涿鹿展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经过激烈拼杀,黄帝和炎帝最终取得胜利,史称“涿鹿之战”。
战败后的九黎族子民沦为炎黄部落的俘虏,那时候的奴隶没有姓氏,更没有家室,还会被刺瞎一只眼睛作为标记,所以“黎民”成为了奴隶的代名词,指的是身份低微的人。
因此古人说“民首皆黑,故曰黎民”,指那些蓬头垢面,脏兮兮黑色面孔的奴隶。
而“百姓”这边就不一样了。
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国语》中对“百姓”是这么解释的:
“王公之子弟之质能言能听彻其官者,而物赐之姓,以监其官,是为百姓”
那时候的“百姓”指的是有地位的官员或贵族,相当于“百官”之意,可见在当时,只有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贵族和奴隶主才有姓,普通人和奴隶是没有姓的。
那为什么在古代,代表社会最底层的“黎民”和社会顶层的“百姓”会混为一谈呢?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实行变法改革,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打破贵族土地所有制,使得地主阶级逐渐取代世袭分封贵族,“百姓”的地位逐渐降低。
并且,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奴隶之中也有立功从黎民被封为“百姓”的,而“百姓”里同样有人犯了法被降为黎民,成为奴隶。
两者差距逐渐拉小,直至“百姓”丢掉了贵族的光环,“黎民”也打破了奴隶的枷锁,两者混为一谈,成为“黎民百姓”,泛指广大地位低下、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平民群体。
来源:“有趣冷知识”
作者:佳遇秋扬
编辑:胡雅诗(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