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0年代初期,国民政府军队中存在多个“路军”单位,其中一个例子是杨虎城将军领导的陕军。那个时期,陕军的正式番号为第17路军。路军的编制通常较大,甚至高于普通军,通常一个路军下辖多个军,但有趣的是,为了限制地方军的势力,蒋中正并未为这些部队配备太多师的番号。这个现象很值得关注。
以第17路军为例,它虽然有两个军的番号,但是每个军下辖的部队其实只有一个师——分别是由孙蔚如和冯钦哉分别领导的第38军第17师和第7军第42师。除了这两个正规师外,第17路军还拥有三个警备旅,一个骑兵团、一个特务团,以及若干直属营,整体实力大约有六万余人。
进入1937年,第17路军进行了整编。除了已经投诚的部队外,其他约3万人的兵力被重新编制为第38军。在新的编制中,除了原有的第17师,还增加了第177师,特务团也被整合进了警备旅,仍然保持着三个旅的架构。
在这些部队中,第17师无疑是最为强大的。作为第17路军的主力,第17师虽名为一个师,但其实际编制包含了3个旅、9个团的兵力。1937年初时,第49旅的王劲哉带领两个团投向了南京政府,剩余部队则被按2个旅4个团及一个补充团的编制进行整编。整编完成后不久,全面抗战爆发。
蒋中正特别关注陕军,指示其两个主力师赶赴华北战场。孙蔚如从第17师、军属教导团和第177师的一个旅中调出部队。然而,蒋中正认为调出的兵力不足,随即下令调动警备旅。尽管如此,由于陕西防务需要,警备旅最终未能派出。
按照最初的计划,陕军本应以完整编制参与战斗,但当部队抵达河北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第17师被指挥于中央军的关麟征部,教导团则归由原第17路军分拆出来的第27路军指挥。第177师的529旅被调往忻口战场。根据实际战场需求,部队被分割部署,致使第17师的战斗力分散,无法形成合力。随后,第17师和教导团参与了娘子关战役,同样因战场需要被分别指挥。
至于第17师的具体编制和兵力,一些回忆文章曾提到该师的兵力达到约13000人。然而,在赵寿山将军向上报的统计中,师内包括777名军官与10207名士兵,整体兵力约为11000人。师直属的部队包括炮兵营和补充团,补充团也有类似标准步兵团的规模。
第17师下辖两个步兵旅:第49旅包括第97团和第98团;第51旅包括第101团和第102团。按常规计算,每个步兵团约有2000人,因此每个旅的兵力约为4000余人。总兵力包括补充团、大约为10000人,剩余的1000人则为师部机关及直属炮兵营等单位。
关于第17师的武器装备,赵寿山将军的报告显示,步马枪数量为6040支,轻机枪138挺,重机枪60挺,手提机枪97支,手枪317支,信号枪2支,82毫米迫击炮30门,150毫米重迫击炮4门,以及8门山炮和大量的刺刀、大刀。与其他装备情况结合来看,步马枪和轻机枪的数量与当时中央军的标准相较稍有差距,但总体还是在较高水准之上。
第17师的轻机枪配置为138挺,按每团配备27挺的标准,实际上每个步兵连配备的轻机枪数量为3挺,这在当时国内部队中算是最基本的配置,当然与中央军的嫡系部队相比,数量上有一定差距。重机枪方面,虽然60挺的装备不算特别高,但在地方军中已经属于标准配置。
另外,配备的手提机枪(也就是冲锋枪)和手枪数量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军官和警卫队中。信号枪仅有2支,意味着这一装备几乎不常使用。
炮兵方面,第17师有30门82毫米迫击炮,这些炮可以在团级集中,也可以分散到各步兵营,分配情况合理。山炮和重迫击炮的配置也在标准范围内,虽然火炮型号较老,但依然能发挥一定作用。需要指出的是,150毫米重迫击炮在当时并不普遍,其来源很可能是陕西的华阴兵工厂。
总的来说,第17师的装备水平处于当时地方军的中上水平,尤其考虑到它原本是第17路军的精英部队。尽管装备有局限,但在赵寿山将军的带领下,这支部队仍然准备好了面对拥有大量重炮的日军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