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英雄辈出,随着各路军阀的角逐和频繁的攻城掠地,这一时期充满了动荡与血腥。在那个冷兵器为主的年代,兵员、粮草、战略战术固然重要,但最为关键的,便是如何灵活运用城池,借助地理优势获得战略上的胜利。能够在攻守之策上脱颖而出的武将,往往是在两军对阵时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通过巧妙的布局一举成名。与吕布、张飞、赵云等勇猛的将领相比,他们虽然勇猛异常,却未能在城池攻防战中发挥出自己的特长。
在三国时代,最擅长攻城和守城的将领究竟是谁呢?我们先从攻城的能手说起,再来分析守城的高手。
当刘备占据巴蜀后,他将荆州的所有权交给了二弟关羽。关羽在接管荆州后,表现得令人惊艳。他在刘备稳固巴蜀并朝北争夺汉中之际,果断带领荆州军向曹军占据的襄阳和樊城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关羽的攻势犀利且迅猛,而曹军的主力正与刘备在汉中激战,驻守樊城的曹仁已陷入困境,无法有效抵抗。曹操只能派遣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和猛将庞德,带领七支部队前去支援。
正值滂沱大雨,汉水暴涨,关羽巧妙地利用自然灾害,通过调动船只和挖开堤坝的方式,瞬间大水吞没了于禁的援军。最终,于禁被生擒,庞德则被斩杀。这一战使得许都南方的众多城池纷纷向关羽投降,甚至山贼也开始归顺。陈寿称关羽“威震华夏”,他的威慑力一度让曹操感到迁都的压力。
孙坚被誉为“江东猛虎”,史书记载他在斩华雄时表现英勇,而他的儿子孙策更是勇猛异常。孙坚去世后,孙策暂时依附袁术,开始了自己的征程,屡立战功,甚至让袁术感叹:“若我有孙策这样的儿子,死又何惧?”195年,孙策得到袁术的允许,出兵救援被刘繇压迫的舅父吴景。从此,孙策脱离袁术,带着仅有的千名士卒展开了攻城掠地的战斗。他先后击败了刘繇的部下樊能,从历阳渡江,直入吴郡,摧枯拉朽,最终将吴郡纳入囊中。吴郡太守许贡被迫投降山贼严白虎,但孙策随即乘胜追击,剿灭了山贼。江东百姓对孙策敬仰至极,尊称他为“孙郎”。仅仅五年,孙策便统一了江东,为东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江东小霸王”。
至于吕蒙,他之所以能够入选攻守大将榜单,并非因为他在攻城上有何卓越表现,事实上,他几乎没有指挥过攻城战。然而,他的军事智慧和外交手段堪称一绝,完全理解兵书中“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战略要点。他与陆逊巧妙配合,成功地削弱了关羽的警觉,最终在关羽放松警惕时,以“白衣渡江”的方式悄然夺取了荆州南部,几乎没有直接的攻城行动。
在守城方面,曹仁无疑是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曹操曾称曹仁为“世间福将”,而陈矫则高度赞扬他为“天人将军”。有人或许会问,既然在樊城之战中曹仁曾被关羽逼至险境,为什么他依然被誉为最擅长守城的将军?实际上,正是因为关羽未能攻破樊城,才凸显了曹仁卓越的防守能力。在樊城围攻战中,曹仁从七月坚守到十二月,面对多次支援,依然毫不动摇,坚定了曹操的信心,也为后来的反击创造了有利条件。如果关羽是攻城的典范,那么曹仁无疑是守城的名将之一。
张辽的守城能力虽不如曹仁那么稳固,但他擅长进攻,尤其在利用局势进行反击方面极具天赋。在合肥之战中,孙权派遣十万大军试图夺取合肥,而张辽在兵力远不如敌人的情况下,凭借巧妙的战术和夜袭之计,使得孙权猝不及防,最终成功守住了合肥,并给吴军以重创。
最后,邓艾堪称攻守兼备的传奇人物。自从姜维接管蜀汉兵权以来,邓艾凭借深厚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军事素养,多次在蜀魏对峙中表现突出。他了解蜀军补给的劣势,在与姜维的对抗中始终采取坚守不出、拖延战术,消耗蜀军的力量。最终,邓艾通过一系列巧妙布局和坚韧不拔的战略,迫使姜维撤退,并在最后的决战中获得了胜利。
邓艾不仅在防守上展现了非凡的才能,他还突破常规,孤军深入,突破阴平直取成都,最终迫使刘禅投降,这标志着蜀汉的灭亡。这样一位既能进攻又能防守的将领,成为三国时代英雄辈出的一个典型。
这些将领的军事才能和智慧,成为三国这个充满传奇的时代中,永载史册的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