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意味着什么?每个人的选择都不尽相同。有些人选择享受宁静的晚年,有些人则继续在自己的领域奋斗。左宗棠,这位身居高位的清朝重臣,年事已高时,他的退休计划又会是怎样呢?
在古代,人的平均寿命相对较低,五十岁就算是年长之人,而六十岁更是进入了人生的重要关口。七十岁的人,通常已被视为高龄,几乎是“古稀”之年。一般来说,明清时期的官员到了六十岁就会开始考虑退职,虽然当时并没有明文规定的“退休年龄”,更没有“退休金”这种概念。通常,当官员年满七十岁时,就可以办理致仕手续,告老还乡。然而,也有一些官员长年赖在职位上,朝廷也不会强行将其赶走;而一些重要的重臣,皇帝则常常不允许其退职,只能继续负重前行。
1872年,61岁的左宗棠被派往兰州,这时他接到噩耗——兄长去世的消息。虽然他已经步入老年,身体尚能保持健康,但兄长的离世让他心情沉重,也让他开始认真思考退休的事宜。那时,他已经拥有十万重兵,掌控着西北一带的政权,可以说是事业上风光无限。虽然他即将领导军队收复新疆,但对他来说,收复新疆已经不再是难事。他距离封侯拜相只有一步之遥,然而,“收复新疆后,他将何去何从?”这个问题在他心中不断萦绕。历史上,功高的人往往难以得到赏识,左宗棠深知,自己若成功收复新疆,恐怕会失去自己所拥有的兵权,于是他预想着,自己可以顺利地交出兵权,回朝任职。幸好,距离七十岁还有一段时间,他可以从容地考虑未来的计划。
1872年7月15日,左宗棠正式抵达兰州。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并没有停下工作,反而忙碌地筹划各种事务:修缮兰州城墙、创建织呢局、以及筹备陕甘分闱等工作。直到1876年2月21日,他才再次离开兰州,前往肃州指挥收复新疆。在兰州的这三年里,他不仅是事务的推动者,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老年时光即将来临。收复新疆的战役虽然艰苦,但他依旧壮志凌云,在击败阿古柏叛军、成功收复新疆的过程中,展现了无畏的气魄。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左宗棠内心开始渐渐萌生退意。他在给家人的信中提到,自己计划将湖南长沙的司马桥旧居改造成退休后的养老之所。
这座旧居,曾是他在长沙担任师爷时,好友骆秉章与胡林翼赠送给他的,当时花费了千余两白银。虽然这座院落较小,但左宗棠并不在意,他计划购买旁边李家的房屋,并将其改造为一座小而温馨的住宅。他打算把这座新宅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接待朋友,另一部分用作休息之所。而且,他还设想着,将来自己去世后,可以把这座住宅改造成祠堂,用来存放个人的文书、信札、以及一些历史遗物。更奢侈一些的想法是,他计划在院内种植一些花木,并添置一间厨房,准备一些粗糙的瓦釜陶器来作为炊具。这些朴素的安排,充分体现了他对退休生活的朴素期望。
然而,现实往往与梦想有差距。左宗棠一直未能真正享受退休的生活。大清王朝此时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需要他这样一位重臣来支撑。1881年1月,左宗棠告别了陕甘,抵达北京,受到了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等职务的任命。然而,由于长期在地方工作,对朝廷的运作不甚了解,加之与其他官员的冲突,左宗棠的心情并不愉快。无奈之下,朝廷将他调往两江担任总督。随后的闽浙危机爆发,左宗棠又被任命为闽浙总督。在此期间,尽管他多次上书请求退休,但大清朝廷却无法放手他这位“定海神针”。尽管他曾上奏多次请求退职,但均被拒绝。朝廷甚至给他四个月的探亲假,让他回湖南老家探望亲人,这多少也算是实现了他“告老还乡”的心愿。
1885年7月27日,左宗棠在福州辞世。临终时,他口授遗折,表达了自己的遗憾:“督师南下,未能张我国威,遗恨平生,不能瞑目……”这一天,台风席卷福州,狂风暴雨,天地间一片狼藉,仿佛是为左宗棠未能实现退休的愿望而悲哀。他那原本打算安度晚年的小院,也永远无法成为他期望中的“退隐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