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直延续至崇祯帝时,社会早已陷入动荡与不安,政权岌岌可危。此时的当权者魏忠贤,作为一名奸宦,越发变本加厉地祸害着这个濒临崩溃的王朝。虽然最终魏忠贤因罪伏法,但这并没有阻止明朝末日的降临。
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虽然发起进攻,但最终未能攻克,随后不久便因郁郁而终。皇太极亲眼目睹了这一场八旗战士史上最为惨痛的失败,心中愤恨不已。父亲去世后,皇太极发誓要为父亲报仇,便发动了后来的宁锦之战。然而,这场战役依然以失败告终。
1629年10月,皇太极亲自率军避开山海关,绕道内蒙古,进攻北京城。与此同时,袁崇焕重新被崇祯帝任命为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袁崇焕曾上疏提醒朝廷,辽东的防守已经固若金汤,敌军难以突破,但蓟镇一带防务空虚,应当引起警觉。然而,朝廷并未重视他的建议。就在袁崇焕巡视山海关时,他接到消息,得知皇太极正在进攻京师,便立即带领九千骑兵,日夜兼程赶往北京,与敌军决战,誓死捍卫这座城市。
然而,在袁崇焕拼命保卫国家的时候,魏忠贤的阉党余孽却在背后进行恶意的诬陷,声称袁崇焕与敌人有通敌勾结之事,甚至编造了“城下盟”的谣言。为了加深这一谣言的可信度,他们重金贿赂了那些不明真相的文人,编写小说,四处散播袁崇焕是汉奸的恶毒言论。这一切,让本就对袁崇焕心存疑虑的崇祯帝,愈发坚定了对他背叛之心的怀疑。
当时,袁崇焕驻军广渠门外,兵员短缺,粮草不足,白天作战,夜晚露宿在野。袁崇焕不畏艰难,亲自带领士兵奋勇作战,身上被箭矢贯穿,衣甲被射得像刺猬的皮一样。由于条件艰苦,袁崇焕请求进城休整,但却被拒绝。在军备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袁崇焕依然先后攻克广渠门和左安门,成功将京师从险境中拯救出来。
然而,皇太极在无法攻下北京的情况下,施展了一个由谋士范文程设计的反间计。范文程是范仲淹的后代,聪慧且狡猾。第二天,皇太极没有继续进攻,而是通过高鸿中向敌方散布虚假的消息,故意放走了被俘的太监,让他们回到北京城,散播袁崇焕与敌人有秘密约定的谣言。这个消息立刻传到了崇祯耳中,使他更加坚信了袁崇焕叛国的罪行,急忙以议军饷为名,召袁崇焕进宫。北京城此时戒备森严,九门紧闭,袁崇焕被囚禁并送入紫禁城,最终被秘密逮捕入狱。
袁崇焕的部将祖大寿等人闻讯后,因不满朝廷的做法,纷纷带兵离开京城,撤回宁远。然而,袁崇焕在狱中仍旧亲笔写信给祖大寿等将士,劝他们遵守朝廷的命令,坚持抗金大业,不要因他个人的生死而轻举妄动,危害国家大计。祖大寿等人读信后,纷纷为之动容,痛哭失声,立刻决定回师入关,决心用英勇杀敌的行动来保卫袁崇焕的生命。
然而,崇祯帝却在后金军撤离北京后,依然固执己见,在1630年8月16日,以“谋叛”的罪名,将袁崇焕处以凌迟之刑。袁崇焕的死状惨不忍睹,令人不寒而栗。当时,北京的百姓都相信袁崇焕与敌人通敌,纷纷对他心生痛恨。刽子手割肉售卖给百姓食用,百姓竟然买得不亦乐乎,甚至有人将其肉块生吞,血流满面。这种对袁崇焕的极端仇恨,堪称历史的悲剧之一。与南宋岳飞的冤屈相比,袁崇焕的冤屈更为沉痛与可悲。
临刑前,袁崇焕写下了一首诗:“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保辽东!”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未曾料到自己的命运会如此悲惨。袁崇焕曾向崇祯帝言道:“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夫岂无人能者?”然而,崇祯帝答应了,却并未做到。历史终究没有给袁崇焕足够的理解与公正,正如《明史·袁崇焕传》所言:“自崇焕死,边韦誉无人,明亡征决矣。”
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清朝重修《明史》,乾隆帝下诏为袁崇焕平反,才揭开了这段历史的真相。清朝历史记载称:“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尽其忠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经过这番反思,袁崇焕的忠义终于得到了昭雪,过去的冤屈也得以洗清。然而,直到此时,袁崇焕依然背负着汉奸的污名,且这一污名已经延续了近百年。
从袁崇焕的冤屈来看,他的死是崇祯帝轻信了两个无名太监的谣言,并中了皇太极设计的反间计。而皇太极能够成功施计,正是因为他深知崇祯的多疑心性。历史为崇祯帝提供了许多警示和教训,但短视的他依然选择了自毁长城,最终酿成了这一场千古冤屈。尤为讽刺的是,袁崇焕临终时曾感叹道:“安得岳飞者用之?”这无疑是对崇祯帝的深刻讽刺,亦是历史的无情嘲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