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常常给人一种过于谦逊的感觉,尤其是他对陶谦的“三让徐州”一事,给人的印象就像是客气过了头。在那个群雄争霸、诸侯角逐的年代,他的过度谦逊反而显得有些不合常理。如果你觉得他这样做不对,像张飞、关羽一样劝他,告诉他“我们并不是在夺他的领土”,那刘备的反应通常会让人震惊,“你们难道要让我背负不义之名吗?”听得让人哭笑不得。
陶谦的情况或许还可以理解,他毕竟不是反派人物,刘备的客气在某种程度上还能容忍。但当他对待像吕布这样反复无常的人时,依旧如此客气,真让人看了心烦。当吕布来投靠他时,刘备刚刚获得的徐州就准备送给吕布,要不是张飞愤怒制止,吕布或许早就将徐州拿下了。这种情形让人有种明明被蚊子叮了,却去替别人挠痒的感觉,真是荒谬。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各方势力都把自己的领土看得比命还重要。为何只有刘备看起来如此冷静、无动于衷?难道他真的是因为讲究义气才如此行事?
事实上,并非如此!
当吕布在白门楼被擒之后向刘备求情时,刘备在对曹操说话时的一句话,揭示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这句话透露出刘备并不傻,也不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丁原和董卓的事,刘备深知其中的险恶,他并不忘记吕布的过往,也清楚收留吕布意味着什么。那么,他为何当初会在徐州收留吕布?
在张飞与曹豹对抗后,吕布攻占了刘备的徐州,结果张飞败退,刘备的家人被困在徐州城。之后,刘备与吕布见面,吕布假装要将徐州让回给刘备,而刘备却坚决拒绝,这让关羽、张飞都感到不解。他们觉得自己的大哥似乎头脑被门夹了,明明可以收回领土,却硬是不愿意。这种行为不仅让他们不解,许多人也无法理解,刘备要讲义气,那他为何还劝曹操处决吕布呢?
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才能更好地理解。那个时候,正是群雄逐鹿,各方诸侯如袁绍、袁术、公孙瓒、张绣、刘表、马腾、曹操等人都掌握着兵力、将领和领土,他们的实力远远超过了刘备。刘备那时仅有关羽和张飞两个得力将领,手下兵力非常有限,更没有稳定的领地。他在三国中名声响亮的两个县官之一——刘备和陈宫,陈宫选择了做谋士,而刘备显然不满足于这一角色。他的理想是成为像曹操那样的强人,成为能与曹操对抗的存在。
当时的谋士和良将们在选择归属时,通常有两个标准:实力和名声。大多数人选择的是实力强的势力,因为那样能获得更大的保障。刘备虽然手下兵力薄弱,但他依靠的是通过名声和声望来吸引人才。就像如今做生意的小公司一样,当实力还无法与大公司抗衡时,只能通过提升服务水平,树立口碑,吸引消费者,谋取生存空间。
因此,刘备三让徐州的行为,背后是为了避免落得反客为主、不义之名;而收留吕布,既是因为当时刘备的实力无法与吕布匹敌,又是因为他不想给人留下断然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恶名,这样其他人也许就不愿意再投奔他了。所以,他对吕布、陶谦的种种客气,并非出于天生的好脾气,而是出于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
刘备自己也曾告诉关羽和张飞,“屈身守分,以待天时,不可与命争也。”这句话揭示了刘备做出过度谦让和不为人理解的举动背后的深远心机和战略考虑。他的这些义举,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最终达到自己的宏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