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龙夺嫡的激烈斗争之后,原本不被看好的四阿哥胤禛终于成功登基,成为新一任皇帝。然而,他从父亲康熙手中接过的,并非是世人称道的那一片“康熙盛世”,而是一个已经濒临破产的帝国,国库中仅剩寥寥的800万两白银,这样的数额无疑显得十分寒碜。
作为中国历史上继位较晚的皇帝之一,胤禛在成为皇帝之前已经在藩邸度过了长达40年的时光。在这段时间内,他目睹了官场中的种种丑陋现象,包括贪污腐败、潜规则和阳奉阴违等,对于那些官员之间的阴暗交易,他早已习以为常。深知自己父亲晚年所提倡的“仁政”并未能遏制这些现象,他对当时的现状感到忧心忡忡,倍感责任重大。
决心进行改革的胤禛,很快便推出了一系列严厉的政策,这些措施乍一看与康熙时期的宽松作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于对官员们的要求过于严格,他不得不面对来自各方的反对声音——户部的官员们纷纷举出康熙的例子,劝谏雍正:“在先皇治理期间,局势远比如今要宽松,您为何不能像他一样宽容呢?”对此,雍正淡然回应道:“朕今不能如皇考之宽容。”
面对帝国濒临破产的现实,雍正明白如若再沿用自己父亲的做法,必然会让全帝国的伤口恶化到难以控制的地步。为此,他成立了会考府,开始对各地的亏空问题进行彻底整治。老十三和隆科多被任命为责无旁贷的检查官:若是查不清楚,便会更换人手,甚至亲自出马绝不手软。
经过大范围的审查,发现了大量亏空现象,相关官员纷纷遭到清查,其中就包括年轻的曹雪芹家族。许多官员因惊恐而自杀,但雍正并未打算收手。在果断出击后,他也明白官员们的温饱问题,因此推出了养廉银制度,旨在保障官员们的基本生活。
在雍正统治的十三年中,另一项颇具影响力的政策是“摊丁入亩”。这一政策规定按人头征税,人人都有税负,连无土地的平民也不能例外,这一制度在中国延续了超过2000年。相对而言,“摊丁入亩”则按土地拥有量收税,使得地主承担更多的税款,而农民则能减轻纳税负担。此政策直接促进了雍正年间人口的迅速增长。
此外,雍正还实施了官绅一体当差制度。以往官绅作为特权阶级,完全不需要像平民般负担差役与税赋,但他却果断切割这些既得利益,以牺牲他们的特权来巩固整个王朝的稳定,这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若是在西方,这样的帝王往往会遭致刺杀。
在雍正执政的13年里,他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勤奋的皇帝。在他的一系列改革推动下,清朝的国库财富大幅增长,数倍翻增,最辉煌的时刻曾达到5000万两,这为后来乾隆时期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