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北伐是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恢复汉室政权、实现中原统一而发起的五次重大战争。这些战争始于公元228年,并持续到他在五丈原病逝的234年,才宣告结束。在这场持久的战斗中,诸葛亮多次亲自带兵出征汉中,指挥对曹魏的进攻。然而,最终由于长期的劳累与身体的逐渐衰弱,诸葛亮于公元234年秋天去世,蜀汉的军队不得不撤回汉中,北伐计划因此被迫终止。魏军的主帅司马懿在整个过程中始终是诸葛亮最强的对手,并成功地扼制了蜀汉的攻势。诸葛亮死后,蜀汉的军事力量受到了沉重打击,而曹魏原本便较为强大,这一时机对于他们来说,显然是极好的进攻窗口。但令人困惑的是,司马懿为何始终未采取行动,攻打蜀汉呢?
一方面,虽然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依旧掌握着丰富的战争经验和指挥权,但他的行动却显得格外谨慎。这个谨慎的背后,主要有两个深层原因。首先,蜀汉的地理位置为进攻者设下了巨大的障碍。蜀汉地区山川险峻,尤其是险要的关隘,更是让敌人难以攻破。即便是曹魏的兵力远远超过蜀汉,蜀汉只需坚守住关键的关口,就能有效防御敌军的进攻。其次,由于蜀汉的山地环境,曹魏在发动攻势时不得不面对严重的粮草供应问题,尤其是在崎岖的山区,给后勤补给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事实上,曹魏曾多次尝试进攻蜀汉,但都遇到了不小的挑战。公元230年,曹魏的大将曹真曾率军进攻汉中。曹真从子午道进入汉中,司马懿也被调派去支援汉水一带。然而,复杂的地形和季节性的雨水极大地阻碍了曹军的进军。栈道被洪水冲毁,曹真花费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才完成了行程的一半。最终,在大臣们的劝谏下,魏明帝下令撤军,曹军不得不全军撤退。到了公元244年,曹爽再度率魏军进攻汉中,但由于补给困难和蜀汉的坚决抵抗,最终魏军被迫撤退。撤退途中,曹爽不仅遭遇了惨重的伤亡,后勤部队也几乎被耗尽,这场失败使得魏军士气大受打击。
另一方面,尽管司马懿在公元251年去世,但在诸葛亮死后,他依然活了17年。与之对比,蜀汉失去了诸葛亮的统帅,国力逐渐衰弱,然而,司马懿始终未急于出兵进攻蜀汉。这其中的原因还包括当时司马懿并未得到魏明帝的完全信任和支持。魏明帝曹叡在诸葛亮去世后,表面上信任司马懿,但实际上却通过提升他为太尉来削弱其兵权,使得司马懿失去了一部分决策权。
公元238年,公孙渊在辽东自立为王,魏明帝才重新赋予司马懿军事指挥权,命其出征辽东。然而,在此时,司马懿的权力并未完全恢复,尤其是在曹爽掌权初期,司马懿几乎没有实际的决策权。曹爽依赖于亲信的建议,对司马懿的兵权进行削弱,导致司马懿不仅无法主导对蜀汉的进攻,甚至连保全自己也变得愈发困难。到了正始八年,司马懿因病装病,借此远离政事,以避免曹爽和其党羽的迫害。
最终,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和曹芳前往洛阳祭拜魏明帝的机会,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成功夺取了魏国实权。他除掉了曹爽及其党羽,掌握了魏国的军事与政治大权,从而彻底扭转了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