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未能摧毁的蜀吴,司马懿却决心消除;曹操不能篡夺的禅位,司马懿毫不犹豫地篡取;曹操不敢斩杀的九族,司马懿却果断执行。可以说,曹操敢做的事,他做得干脆利索;曹操不敢做的事,他也毫不犹豫,甚至连眼皮都不眨一下,立刻行动。不妨以改朝换代为例。曹操为魏王铺路,而司马懿则直接采取了行动,斩尽杀绝,未曾透露任何风声。他甚至秘密训练了三千死士,随时准备拔除曹家,彻底将其摧毁。
话虽如此,司马懿智计过人,但曹操绝非愚昧之人。那么,司马懿是如何在曹家三代眼皮底下,悄无声息地培养三千死士,却不被发现的呢?
作为魏朝的重要人物,司马懿拥有深厚的家世背景。他的家族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当时,司马家姓祝,祖先为神话中的祝融——不仅仅是火神,而是负责军事事务的夏官,相当于今天的兵部尚书。到了周朝,司马家族因忠于周朝,继续在夏官一职上担任要职。为了与前朝划清界限,职称由“夏官”改为“司马”。在周宣王时期,司马家立下战功,得以赐予“司马”姓氏,司马懿也由此得到了如今的姓氏。如果没有这层恩赐,他或许会继承祝家的姓氏,成为“祝懿”。
到了秦汉之际,司马懿的祖先司马卬在楚汉战争中表现卓越,随项羽消灭秦朝,立下赫赫战功,因此被封为殷王,封地位于今河南北部的河内地区。然项羽失败后,刘邦为迅速平定天下,出台了安抚项羽旧部的政策,司马家得以保留封地。然而,刘邦发布的“非刘姓不得封王”法令,使得司马懿的祖先失去了王爵,尽管如此,司马家仍然是世家大族,拥有显赫的地位。
随着汉朝的兴盛,司马家族的影响力不断增长,经过西汉与东汉四百年的积淀,司马家人才辈出。到了司马懿这一代,尽管东汉末年烽火四起,三国割据,但司马家依旧繁荣昌盛。这个背景使得司马懿极度轻视曹操的做法,尤其是曹操凭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谋策略。在司马懿眼中,曹操不过是一个没有家族背景的丞相,无法与自己的家族比肩。
或许是年少轻狂的自负,司马懿对于曹操政权毫不在意。当曹操征召他入宫时,司马懿以自己患有痛风为由拒绝了。可是,曹操作为雄主,虽强如关羽都未能请动他,却能让任何他所欲求的人才束手就范。徐庶便是一个例子,曹操通过一封信打破了徐庶与刘备之间的关系,并借徐庶母亲在自己手下“过得很好”为由,将其从刘备阵营中“强行带走”。
曹操完全不在乎如何得到这些人才,他的策略便是通过任何方式将其纳入麾下。面对曹操的威逼,司马懿最终答应加入曹魏阵营,成为其军师,但他心中从未打算完全效忠。相反,他暗中精心策划,不仅自己不安分,还私下训练着死士,每一批训练的都是年轻精壮的男子。
虽然曹操也察觉到司马懿有些异常,但他并未过多担忧。曹操一直认为,自己如周公般的智慧,再加上谋略,必定能牢牢掌控局面。或许,这种自信让曹操未能看清司马懿潜藏的威胁。司马懿确实帮曹操平定了蜀吴两国,但他的行动只是为等待时机,直到他活到72岁时,终于决心摧毁曹魏政权。如果曹操能活得更久,或许他会后悔当初未能铲除司马懿。
曹操在临终时曾提醒曹丕:“要小心司马懿,能用则用,不能用则杀。”曹丕深知父亲的警告,了解司马懿隐藏的野心,也知道他曾训练过死士。然而,彼时许多世家大族都拥有类似的门客,这并不显得尤为特殊。曹丕年轻,自信满满,坚信自己能活过司马懿,因此对这个潜在威胁并未过于警觉。然而,命运弄人,曹丕在39岁时因病去世,魏国的命运开始发生变化。
在曹丕去世后,司马懿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深厚的背景,逐步掌握了魏国的权力,最终消灭了曹家。当司马懿成功摧毁曹魏政权后,历史的车轮便随之转动,三国的局势彻底改变。
从总结来看,司马懿培养三千死士,并不算在当时世家大族中何等特别的事。真正值得后人学习的,是他在权力斗争中所展现的隐忍、深藏不露的手段。面对复杂多变的历史潮流,他那种不露锋芒、耐得住寂寞的策略,才是最终获得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