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起义的失败,并不是因为他作为先锋出头,而是由于他犯了三个关键性的错误:
一、战略失误。
陈胜起兵并无不妥,称王亦并非错误,然而称王之后的决策却是致命的失误。他选择留在陈县做王,而派遣部将四处征战。这一战略上的分裂,削弱了本应集中的力量,使得他在与秦朝的对抗中越来越弱。具体来说,陈胜的安排如下:他任命吴广为副王,指派他率军攻打荥阳,企图通过函谷关直接进攻秦都咸阳。同时,陈胜派武臣、张耳、陈馀攻打赵地,而周市则被派往魏地。为了进一步推进攻势,陈胜授予周章将军印信,允许其在攻打咸阳的途中招募士兵。
这些部将的结局各不相同。吴广虽为陈胜的重要人物,但未能攻下荥阳,陈胜最终决定另派周章攻打咸阳。吴广之后被田臧以陈胜之命杀害,然而陈胜对田臧的行为视而不见,缺乏果断的处置。武臣攻占赵地后,张耳和陈馀劝说他自立为赵王,武臣遂不再听从陈胜的指令。陈胜气愤欲发兵讨伐,但最终被人劝阻,无法采取有效行动。周市攻下魏地时,手下甚至有人提议让他自立为魏王,但周市坚持立魏国王室的后代,最终立魏咎。如果周市心怀野心,早已能称王,但他同样未能摆脱陈胜的控制。最后,周章虽一路西征并获得巨大兵力,但在攻打函谷关时被章邯击败,最终自杀。
陈胜的战略性错误在于,他未能集中兵力,而是将部队分散至各地。这种分兵布阵使得起义军的整体实力逐渐分散,未能形成有效的进攻态势。如果陈胜集中力量攻打一方,或许还有一线胜机。而他选择分散兵力,结果不仅未能有效对抗秦朝,还促使了部将们的割据野心。
二、控制不力。
陈胜并没有能力有效控制和驾驭手下的部将,导致了许多意外的变故。比如,他派武臣攻占赵地,然而武臣不但攻城成功,还在张耳和陈馀的劝说下自立为王,完全不再受陈胜指挥。即便陈胜将武臣家人控制在手中,武臣却毫不在意,陈胜也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导致了控制力的彻底丧失。相比之下,刘邦和项羽都能通过家族或乡情,形成稳定的核心班底,这使得他们能更好地管理手下。
陈胜的部队原本由900名戎卒组成,他们之间关系松散,忠诚度也较低。而当陈胜身边的朋友因为其处事不公而离开时,失去了来自亲近人士的支持与帮助。这种缺乏组织和忠诚的局面,极大地削弱了陈胜的统治基础。陈胜没有有效的手段来约束和管理部将,也未能构建起强大的内部分工和凝聚力,因此,最终导致了他政权的崩溃。
三、用人不当。
陈胜的致命错误之一,是用人不明。被章邯打败后,陈胜的败局已定,他在逃亡途中被自己的车夫庄贾所杀,而庄贾此人早已投降秦朝。陈胜为何选择如此一个并不起眼的庄贾作车夫,至今无人知晓,但这一事件暴露出陈胜在用人方面的重大失误。相比之下,刘邦的车夫夏侯婴,是忠诚可靠的朋友,在关键时刻能够为刘邦挺身而出,甚至愿意为刘邦承担责任,忍受重罚。这种深厚的忠诚,正是刘邦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
陈胜在用人的问题上屡屡出现偏差,他不但未能识别庄贾等人的真实面目,而且在处理吴广被田臧杀害一事时表现得过于宽容,未能采取果断的行动。陈胜的部下知道,他无法公正对待权力斗争,因此逐渐失去了对他的信任。与刘邦能够吸引和控制一批杰出人才不同,陈胜的政权并未形成强有力的团队,导致了其最终的失败。
从这些错误来看,陈胜不仅未能及时作出正确决策,而且在管理和用人方面也暴露出了致命的缺陷。正是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陈胜起义的失败,给他带来了无法挽回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