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南与彭德怀在西北战场,从1936年的山城堡战役开始,到1949年的扶眉战役,对战长达13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军事博弈中,胡宗南几乎无一胜局,最后以全面溃败告终。
也就是说,黄埔军校的“一哥”,没有打赢“泥腿子”出身的彭德怀。
对于彭德怀这样的对手,胡宗南一直耿耿难以忘怀。有意思的是,晚年他在回忆录《西北剿匪纪略》中总结这13年军事较量时直赞彭德怀,称其“用兵如孙吴再世”,把彭老总比作孙武、吴起。胡宗南晚年研读彭德怀的军事著作,还题字:“此乃真将军”。
胡宗南还根据这13年的军事较量,总结出彭德怀军事指挥上的三大特点:
一、地形魔术师:彭德怀能够极致地利用黄土高原复杂地形设伏(如青化砭、扶眉战役),将西北的自然地貌转化为天然陷阱,使国军在运动中被围歼。
二、心理战大师:彭德怀善用心理战术,常常通过诱敌深入(如羊马河战役)、制造假象,让国军误判形势后落入其陷阱,而反遭致命打击。
三、后勤高手:在贫瘠的西北作战,物资匮乏,尤其是军队没饭吃,没衣穿难以解决。但是,彭德怀能够通过缴获国军的补给(如蟠龙战役)和高效调度,保障部队持续作战能力,甚至在后勤供应上远超国军。
胡宗南黄埔出身,为什么打不过彭德怀呢?陈冠任畅销书《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两人的军事背景:精英速成 vs 基层淬炼的差异。
胡宗南是黄埔一期生,由于深得蒋介石喜爱,两年就从学员升至团长,晋升速度远比他打仗能力提升要快得多。而他在黄埔军校的学习,又是速成式的, 学区区几个月;黄埔军校的军事教育,侧重正规战理论,重视阵地战,但脱离基层实战,在作战指挥上多依赖地图推演与文牍情报,很容易使得学员们在作战方式上变得教条化,思想僵化,战术死板。
而彭德怀呢,从湘军二等兵做起,在基层历练了13年,从士兵到排长到连长再到营长、副团长、团长,一步步走过来,深谙士兵心理与战场细节。因此,他的指挥风格务实、战术灵活。每一战,他必亲临前线勘察地形,强调“以最小牺牲换得最大胜利”。此外,他也在湘军讲武堂进修过,对于地形与心理战术等正规军事理论,也有所涉及。
两人的军事背景,对其指挥风格有着深刻影响。黄埔教育培养的是“将领思维”,但胡宗南缺乏士兵经历,决策易脱离实际。彭德怀的行伍出身,兼具战术创造力与执行力,形成“战壕里的智慧”。这体现在实战指挥中,两人就大相径庭,一个灵活多变,一个刻板僵化。
相较于彭德怀的三大特点,胡宗南在军事上则有着两大致命短板:
在军事较量中,胡宗南以“正统军人”、“正规战术”自居,自信满满,对于复杂多变的军事博弈认识不清,于是经常出现判断失误,如1947年攻延安,中共主动撤出延安,胡宗南占一空城,却误判为“大捷”。在用人上,胡宗南过度依赖“嫡系”,连机要秘书熊向晖都是中共地下党员,于是作战计划一出来,便被泄露。
2.以僵化的战术应对彭德怀灵活多变的战法。
这些战役中,本来胡宗南都占据优势,结果却都打成了败仗。对此,彭德怀评价胡宗南,一句话是:“志大才疏”,另一句话为:“胡宗南不算庸才,只是站在人民对立面”。彭老总的话语,一针见血指出了胡宗南的短板。
在与彭德怀较量的13年中,胡宗南少有胜仗,最后,在解放战争的洪流中,他几十万精兵打光、跑光,剩下一个光杆司令。败逃到台湾后,胡宗南被一些国民党人点名道姓说“无能”、“祸国”、“草包”,是导致蒋介石大陆失败的“祸首”,蒋介石对他也是弃之敝履,当作闲人。
这使得胡宗南晚年过得很是不爽,心情郁闷,以至于1962年就过早去世,终年66岁。
不过,50年代,胡宗南终于有一次为自己辩解的机会。1953年朝鲜停战后,胡宗南长长地吸了一口气,故意对人感慨说:
“原来连美国人也打不过他啊!”
“他”自然就是胡宗南的老对手——彭德怀。
与彭德怀较量失败,遭到国民党内部攻击,是胡宗南一生放不下的大包袱。临终时,胡宗南还是不服气说:
“你们嘲笑我是草包,可全世界有谁能打得过彭德怀?”
—— 此言既是对对手的叹服,亦是对历史无奈的承认。陈冠任著、中共党史出版社的《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书记述了彭德怀与胡宗南13年的精彩较量,该书为该社的年度畅销书,曾经名列中国军事畅销书热卖榜第一名(如图)。友情提示:该书已经出现盗版,请到正规书店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