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学士系统有多个等级,分别包括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等。不同级别的学士职位差异明显,最高等级为正一品,而最低则为从四品。清朝继承了明朝的内阁制度,设有多个机构,包括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和东阁,通常合称“四殿二阁”,其中中和殿是最为重要的殿。然而,到了乾隆年间,清朝对内阁制度进行了调整,废除了中和殿,新增了体仁阁,将体制改为“三殿三阁”。在这一体制下,满汉各设两名大学士,品级均为正一品,这意味着理想情况下内阁应有24名正一品大学士,尽管这种满员情况较为罕见。
然而,清朝的内阁从一开始便存在一定的结构性问题。内阁的权力不仅受限于议政王大臣会议,还受到南书房和军机处的制约,因此内阁的实际权力远不及明朝时期的内阁。尽管内阁大学士的品级很高,但许多职位更像是名义上的宰相,实际权力则取决于学士们的其他职务。例如,明珠曾同时担任武英殿大学士和吏部尚书,这样的职务组合使得他在实际政治运作中掌握了更大的权力。
协办大学士的职务可以看作是大学士的副职或替补。虽然大学士的职位通常有12名成员,但由于内阁成员的流动性,例如外出处理事务或在内廷工作,协办大学士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协办大学士始于雍正年间,最初被称为署大学士、协理大学士或额外大学士,直到乾隆年间才正式定名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设一名,品级为从一品。
内阁学士是内阁大学士的下属职位,满汉各设6人和4人,雍正八年规定其品级为从二品。翰林院掌院学士是翰林院的最高职位,满汉各设一名,品级为从二品。顺治八年(1651年),内阁开始设立侍读学士,位于内阁学士之下,满汉各设两人,品级为从四品。翰林院设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修撰、编修和检讨等职务,其中翰林院侍读学士的数量在康熙年间定为满、汉各三人,到了乾隆年间调整为满两人、汉三人。侍读学士的品级最初定为从四品,到了光绪年间则升为正四品。翰林院侍讲学士与侍读学士相似,其品级也为从四品。
总体来看,清朝的学士体系分为内阁和翰林院两个层级,内阁包括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学士和侍读学士四个等级,翰林院则设有掌院学士、侍读学士和侍讲学士等职位。通过和珅与纪晓岚的职务对比,可以更直观地看到两者之间的差距。例如,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年仅35岁的和珅便已担任从一品的吏部尚书和协办大学士,并负责管理户部;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他升任文华殿大学士,并继续兼管吏部和户部。到了嘉庆二年(1797年),和珅成为了内阁首席大学士,并担任军机处领班大臣。
与之相比,纪晓岚在乾隆生前的最高职务为从一品的礼部尚书和左都御史,而在内阁的职务则仅为从二品的内阁学士。直到嘉庆十年(1805年),纪晓岚年已82岁时才被封为协办大学士,并加封为太子少保。由此可见,纪晓岚始终未能达到和珅所拥有的内阁首辅权力,职务和地位相差悬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