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用人之道堪称一绝,他不仅能够让每个官员都能尽其所能,同时又能巧妙地维持整体的平衡,避免过度依赖任何一位人才。
在他自称汉中王后,刘备在安排二把手时显得尤为精妙。那时,最高的官职就是太傅,由许靖担任,而他名声在外,享有很高的声望。
许靖,虽然地位极高,但实质上并没有什么实际掌权的能力。他是刘备集团中的“花瓶”式人物,拥有很高的社会声望与人脉,尤其是在东汉朝廷和士族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刘备深知许靖名声大于实才,虽将他安置在高位,但并没有给他太多实际权力。其他类似的“花瓶”人物还包括了安汉将军糜竺、太常赖恭、少府王谋等,他们同样担任着高位,但实际并未参与具体事务。刘备的任用方式,在这些人物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用他们的名声来稳固政权,但并不依赖他们的实际能力。
那在实际执行事务的人中,谁才是真正的二把手呢?这时,实权人物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最初,作为军师将军的诸葛亮在刘备未做汉中王时一直担任着核心位置。可是,在刘备成为汉中王后,虽然诸葛亮并未获得晋升,但他的位置却逐渐变得尴尬。刘备不再以左将军的名义统军,这使得诸葛亮所负责的“左将军府事”也失去了实际意义。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的真正职务逐渐转向了太子太傅,即负责辅佐太子刘禅,更多的是一种名义上的职责。而真正能够影响大局的职位则转交给了尚书令法正。
法正,虽然级别不高,但作为尚书台的掌舵人,实际掌控了实权。法正有着不小的能力,能够胜任此职,而刘备将其安排为尚书令,既能确保政务得以顺利执行,又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尽管如此,法正的性格也存在一定缺陷,比如睚眦必报,使得他并不像诸葛亮那样拥有广泛的个人威望。与此同时,虽然诸葛亮并不再亲自处理日常事务,但他依然是刘备集团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无论是法正的决策、关羽与马超的矛盾,还是刘备对刘禅的疑虑,都需要诸葛亮的意见与建议。
然而,在实权的较量中,关羽才是刘备集团中的真正“二把手”。他独自掌控着荆州,并且拥有相当强大的军力,占据了刘备集团三分之一的兵力。关羽的地位和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法正和诸葛亮,他不仅是名将,还拥有独立决策的权力,甚至在孙权和吕蒙的眼中,关羽的力量已远超过刘备本身。
整体来看,刘备的集团结构是极为稳固且充满活力的。刘备利用许靖等人稳定了外部声望,用法正和诸葛亮等人保持了内部的有效协调,而关羽则作为独当一面的武将,具备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与影响力。这种各司其职的安排,让刘备的集团在一定时期内达到巅峰。然而,这种平衡也暴露出潜在的危机。由于没有设立专门的“相”,缺少对全局的深入分析与预判,刘备的集团在面对孙权的背盟和关羽的战败时,未能及时做出有效应对,最终导致了集团的短暂辉煌后迅速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