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每当人们提起秦始皇时,脑海中往往浮现出他铁血严酷的统治以及“荆轲刺秦”的传说。然而,鲜有人深入探讨他的成长经历和真正的死亡原因。作为中国历史上首位统一六国的帝王,秦始皇的一生充满了许多未解的谜团。人们常对他童年的艰辛和磨难产生浓厚兴趣,想了解为何他在多次身处困境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实现如此伟大的事业。有些人质疑他为何将帝位传给了德行和能力远不及自己的胡亥,甚至有些人对他去世的突然性提出疑问。对于这些疑问,著名学者郭沫若也曾提出过不同的观点。
与传统历史记载中“病死”这一说法不同,郭沫若认为,秦始皇的死并非由于疾病,而是因他被人用铁钉钉死。那么,郭沫若这一推测的依据何在?究竟在秦始皇死前发生了哪些奇异的事件?
公元前210年,一支庞大奢华的车队正在从北方向南方进发,这是秦始皇巡视的队伍。然而,围观的百姓们却对车队中数十辆马车散发的臭味感到疑惑。随行人员向群众解释称,车内装载的是腐烂的鲍鱼,因此才有这股刺鼻的气味。虽然当时保鲜技术远不如今日先进,大家便没有进一步深究。然而,他们绝对没想到,这些恶臭的马车中,其中有一辆正载着“天子”秦始皇的尸体。
此时,秦始皇正值壮年,生命力本应旺盛。然而,在巡游途中,他突然生病,直到抵达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西南),病情迅速恶化,最终在短短时间内便去世。《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提到,秦始皇在平原津病重之际,因极度恐惧死亡,未敢直面真相,周围无人敢告诉他自己的真实病况。随着车队缓缓前行,秦始皇终于察觉到自己的生命即将终结,于是召见赵高,让他为长子扶苏写一封遗诏,叮嘱他将兵权交给蒙恬,并赶回咸阳处理丧事。
然而,秦始皇的死并未引起当时百姓的怀疑,今天我们也难以理解,一位年仅五十岁,正值盛年和事业巅峰的帝王,怎会如此突然且草率地死去?然而,或许这场悲剧早已注定。在秦始皇去世之前,天象便已先兆了他的死期。
由于古代没有现代的科技,帝王们常通过天象和星宿来预测未来。历史上最为重视的天象之一是“五星连珠”,而与之相对的,则是“荧惑守心”。五星连珠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排列成一条直线,是一种极为吉祥的象征。历史上,刘邦登基时便有五星连珠的天象,吕后称制和武则天称帝时也曾见证过这一现象。因此,五星连珠常被皇家视为重要的吉兆。
然而,荧惑守心则是最为不吉利的天象,它的出现预示着皇帝、太子和庶子之间的关系将发生不幸。公元前211年,荧惑守心的天象出现时,秦始皇的命运似乎开始显现出不祥的征兆。
那一年,秦始皇接连遭遇了三件令他不安的事件。首先,荧惑守心天象的显现让他心生不安;其次,发生了一起罕见的流星坠落事件。某日,一颗流星坠落在秦国东郡,这片曾是秦国与齐国交界的区域。流星的出现并不常见,但更为离奇的是,流星上刻着“始皇帝死而地分”七个字。秦始皇得知此事后震怒,虽然他理解流星背后含义,但不愿相信这则预言,便命令搜查流星坠落区域的村庄,试图找出幕后之人,但最后一无所获。
然而,这并非唯一的怪事。同年秋天,秦国一名使者在途经华阴时,遇到一位神秘人物。此人伸手拦住使者,要求他将手中的玉佩交给“滈池君”,并说出令使者震惊的话:“今年祖龙死。”使者虽感困惑,但在拒绝的瞬间,那人神秘消失。回到咸阳后,向秦始皇汇报此事。表面上,秦始皇未显露出异样,暗地里却开始调查玉佩的来源。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块玉佩竟是秦始皇多年前丢失的。当时,他曾在河边祭祀时将玉佩丢入水中,没想到竟在多年后奇迹般归还。种种怪异现象让秦始皇内心极度焦虑,精神和身体状况急剧恶化。为了试图避开即将到来的灾难,他做了占卜,并得出结论:他必须外出巡行,并迁徙百姓以安抚民心。于是,他开始了这次巡游,不久后便不幸去世。
尽管史料明确记载了秦始皇的死因,许多学者仍然对这位年少即位、政绩卓越且追求长生的帝王为何会死得如此突然产生疑问。或许,问题的根源可以从秦始皇的成长历程中找到答案。
秦始皇的忠实将领尉缭曾如此描述他:“挺拔的鼻梁,大大的眼睛,鹰般的胸膛,豺狼般的声音,心机深沉,心狠手辣。少年时曾忍辱负重,成功后却不择手段。”这些描写让人难以将秦始皇与健康的帝王形象联系在一起,因此,许多专家认为他可能患有某些生理疾病。
尉缭所说的“鹰般胸膛”,或许是指医学上所称的“鸡胸”,一种由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软骨病。而“豺狼般的声音”可能与呼吸系统,尤其是哮喘有关。由此可见,秦始皇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长期的巡行与政治压力加重了他的病情,最终导致了早逝。
除了生理健康问题,秦始皇的精神状态也可能受到过往经历的影响。史料记载,他的父亲嬴政在年轻时被送往赵国做人质,母亲赵姬也因此受到排挤。秦始皇一出生便因外貌出众而遭遇歧视。后来,嬴政回到秦国,但秦始皇依旧与母亲生活在赵国,困境逐渐加深。更糟糕的是,秦始皇13岁即继位,但他发现母亲并不看好自己。有一次,他偷听到母亲与其丈夫的对话,母亲竟然谈及让他死去,由儿子继位。这番话给了秦始皇极大的精神冲击,令他深生疑虑,认为有人在图谋自己的王位。
郭沫若深入研究了秦始皇的经历,他认为,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压力早已侵蚀了秦始皇的健康,可能正是这些因素为他最终的死亡埋下了伏笔。
此外,也有学者提出另一种解释,认为秦始皇可能是被赵高毒死的。赵高与秦国有深仇,他的祖父在赵国灭国后被贬为奴隶,赵高的父亲也因违法被阉割,母亲成了官妓。赵高对秦国怀有深深的仇恨,因此他策划谋害秦始皇的可能性并非没有道理。
有学者还发现,秦始皇死后右耳流黑血,如果真的是自然病死,为什么偏偏只有右耳出血?郭沫若在研究后提出,秦始皇可能在生前被人用铁钉钉死。他在《秦始皇将死》一文中写道:“如果是现代解剖,应该能发现秦始皇的右耳内有一根3寸长的铁钉。”这一推测为秦始皇死因提供了新的线索。
最后,秦始皇死后,胡亥继位,而非秦始皇期望的扶苏。胡亥虽然看似无知天真,实则心狠手辣,空有权力却缺乏治理之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昏庸的皇帝之一。胡亥的无能恰恰为赵高提供了可乘之机,赵高利用胡亥的无知操控朝政,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秦始皇一生的壮丽与悲剧,成为后世永远铭刻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