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提到,巴里坤作为清朝在西北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曾遭遇以妥得璘为首的数万穆斯林叛军围攻,局势危急,已是岌岌可危。敌军人数众多,而我方兵力相对较少,增援无望,面对如此庞大的敌军,文麟这位守将决定采取主动进攻的策略。然而,对于讷尔济的意见、何琯是否出谋划策等细节,史籍中并没有详细记载。
无论如何,文麟指挥了2000多清军主力,准备迎战由马升带领的数万穆斯林叛军。为什么文麟敢于迎接挑战?虽然我方兵力不足,但巴里坤作为清朝在新疆的重要军事基地,装备精良,且囤积了大量的兵员和物资。文麟在这里重整军队,补充了武器和弹药,增强了战斗力。因此,他并不认为守城是明智之举,而是决定抢占外围有利地势,筑起防线,伺机主动出击。文麟认为,若只是一味死守孤城,将毫无希望;他相信,主动出击才有可能逆转局势。他还认为,虽然穆斯林叛军人数庞大,但其中能战斗的士兵并不多,主要是从前绿营中退役的穆斯林士兵,其他则是乌合之众。一旦主力被打败,其他兵力便会溃散。那么,文麟的这一判断是否准确呢?
1865年6月15日,哈密方向的叛军先锋骑兵与文麟的部队接触,战斗随即爆发。穆斯林叛军首当其冲派出了骑兵,试图冲击文麟的防线。然而,文麟早已占据了有利地形,并以10多门火炮作掩护,利用猛烈的火力击退了敌军骑兵。随着穆斯林叛军的步兵赶到战场,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对抗。尽管穆斯林步兵进攻不断,但在清军火枪与火炮的强大打击下,他们屡屡受挫,最终无法突破防线。战斗持续了数小时后,穆斯林叛军逐渐败退,开始撤退。文麟见敌军有退意,决定立即指挥全军出击。
然而,文麟并未意识到,这看似一场胜利的机会其实是敌军精心布下的陷阱。穆斯林叛军的指挥官马升,曾是清军中的一名经验丰富的将领,对战争有深刻的理解。当他发现文麟的部队占据了有利位置且炮火强大,硬拼无法获胜时,便决定诱敌深入。为了避免对方察觉他撤退的意图,马升并没有立刻放弃,而是继续发动猛烈的进攻,使文麟误以为敌军真有溃败之势。等到丢下大量尸体后,马升才开始命令部队假装撤退。文麟未能看破这一计策,遂命令全军出击。
然而,在追击过程中,文麟忽然察觉敌人正从两侧进行包围,他才意识到自己中了敌人的圈套。由于敌军已然包围,文麟急忙指挥撤退,但此时队形已经混乱,士兵互相推挤,无法有效指挥。尽管他拼尽全力想要恢复秩序,但终究为时已晚。最终,文麟和少数骑兵侥幸逃脱,逃入了附近的沼泽地带,勉强摆脱了追兵。然而,这场失败让文麟的部队再也没有恢复战斗力。
这场惨败令巴里坤的防线更加岌岌可危。守城的何琯很快便目睹了穆斯林叛军汹涌而来。敌军人数众多,犹如黑潮般席卷整个平原,手中高举着缴获的清军大旗,骑兵的长矛上插着一个个首级,数目之多,令人目不暇接。看到这一幕,守城的士兵无不惊恐万状,街道上挤满了难民,所有人几乎都已绝望,连哭泣的力气都没有了。大家都明白,自己注定无法逃脱这场灾难。巴里坤汉城仅剩的不到2000名守军,已被恐惧笼罩。面对铺天盖地的叛军,城中的人们不禁开始怀疑,是否还有活命的希望。巴里坤的命运,将会如何呢?敬请期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