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太极时期,部院(包括六部和都察院)的主要官员几乎全是皇族和亲贵,因此早朝的制度几乎成了皇帝与家人之间的一次轻松交流。这个制度一直持续到了顺治帝即位之后。顺治帝亲政后,开始逐步改革这一制度,原因在于这些与他有亲戚关系的大臣们有时过于复杂心机,因此他着手改变这一制度。改革的第一步便是增强内院(即后来的内阁)的权力。过去,部院的大臣们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事务,报告完后再自行总结皇帝的意见,并直接开始处理事务。顺治帝的改革要求内院将部院大臣的奏章汇总,并由内阁大学士拟定处理意见,再提交给皇帝批准。
早朝曾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原因是皇帝需要逐一与各部的大臣见面,听取他们的汇报。但是经过顺治帝的改革,部院大臣的面见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皇帝可以直接与内院的大学士沟通,听他们提出的建议。这一变革无疑也简化了皇帝的日常工作,因此在顺治帝晚期,曾有人提议减少早朝的频率。顺治帝对此表示部分认同,最终在康熙帝时期,这一传统的早朝制度才被完全废除。康熙帝并未明确表示废除大朝,而是将举行早朝的地点从太和殿移到了乾清门,每日以“听政”的形式进行。这是缩小规模后的日常政治会议,后来,会议地点又转移到养心殿。严格来说,康熙帝所做的是“听政”,而非“召见”。
在“听政”这一新制度的确立后,大家应当能理解,在清朝每日的奏事中,皇帝并不需要面对大量的大臣。皇帝的语言选择也会根据在场的人而有所不同。若是需要用满语,则使用满语;若大臣不会满语,则会用汉语。很多人误以为雍正帝只会用满语来训斥人,但这其实并不准确。雍正时期,许多大臣满文都很流利,甚至一些汉族的八旗大臣也能熟练使用满文,如年羹尧。年羹尧的满文奏折字体优美,且内容丰富。如果有兴趣,可以参考《年羹尧奏摺专辑》,其中不少便是满文奏折。而雍正帝的满文更是独具风采,字迹如龙飞凤舞,让许多档案研究者为之动容。
虽然从清代后期看,满语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但清朝历代皇帝依然坚持维护“国语骑射”传统,要求在特定场合使用满语。例如,瀛生先生在《满语杂识》中提到,他的高祖曾在道光末年亲见道光帝训斥一名因满语发音不准的侍卫,可见至少在道光时期,御前奏事依然要求使用标准的满语。
一些新的资料显示,在清朝晚期,满语依然在某些正式场合有所使用。比如,光绪年间接见外国使臣时,光绪帝就曾使用满语。而哈佛燕京学院最近发布的一些满文珍稀图书电子版档案之一《中俄咸丰十一年条约档》中,满文版本的条约最终解释权也被认为是最具权威的,这一点往往在历史研究中被忽视。
至于清代皇帝中满文最差的,非宣统帝莫属。这也是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他年轻时就退位,没有接受过传统的满语教育。因此,我们不应将宣统帝的情况与其他皇帝相比较。总的来说,尽管满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逐渐减少,但在正式场合中,满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皇帝的日常召见中,使用哪种语言取决于出席的大臣和所奏内容,既有使用汉语的情况,也有使用满语的时刻。
嘉道年间是语言变革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那时起,满语逐渐让位于汉语。乾隆帝精通汉学,但他依然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抑制满族的汉化倾向。在北京和东北地区,满语仍然保留较多,但在其他驻防城镇,由于汉族人口众多,早早便开始普及汉语。到了慈禧时期,京城及各地的满族基本都改用汉语,而慈禧本人则并不擅长满语。光绪帝的满语仍然流利,而宣统帝则几乎完全不会满语。光绪末年,张之洞发起了“普通话推广活动”,提出“各地方言不同,导致沟通困难”,从而促使官方语言的彻底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