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桂清的下台为曾国藩等人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这种局面如同帝国衰退中的一缕曙光,正义与良知的力量在这一时刻得到了彰显。然而,这场政治斗争的真正主战场却是在清朝的权力核心——中枢之内。随着肃顺逐渐崭露头角,他在政治舞台上越来越显现出强势的姿态,这使得翁心存、周祖培、祁寯藻等老臣感到了威胁,局势也因此变得日益紧张。
何桂清与彭蕴章同年考中进士,两人不仅是老朋友,且和祁寯藻等人也有着较深的交情。在过去的多次政治斗争中,他们与肃顺曾因钞票、科场等问题发生过冲突。曾国藩和湘军将领当时正受到肃顺的宠信,显然也成为了他们的政治对手。何桂清担任两江总督后,时常自视为东南的支柱,他向京中的大学士彭蕴章以及一些京中的朋友夸耀自己,说道:“东南半壁,似非鄙人不能支持。”甚至公开向中央提出,如果能将江浙两省的兵力交由他指挥,且得到大吏的支持,他定能迅速扭转局势,取得显著的战果。何桂清的这种行为,暴露出他强烈的权力欲望和政治野心。
然而,中枢内的权力斗争波及至地方,使得何桂清与曾国藩之间的矛盾愈加尖锐。肃顺意识到局势紧急,急于扭转颓势,不得不与何桂清等人发生直接冲突。在何桂清去世后,彭蕴章被迫卸任,穆荫接替了首席军机大臣的职务。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何桂清的死亡并非肃顺所为,因为在他被处斩之前,肃顺已经在咸丰十一年因政变被处死。彭蕴章复职后,继续致力于削弱曾国藩的权力,提出要减少湘军的势力,警惕“尾大不掉”的风险。
面对中枢重臣的多次排挤,曾国藩感到越来越无奈。自1852年因丁母忧离京后,曾国藩便长时间未曾返回北京,远离中央的权力争斗。他深知权力斗争如同潮起潮落,在担任总督和湘军统帅期间,他尽量避免参与复杂的政治博弈。曾国藩在给九弟的信中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念,他写道:“凡国之强,必须多得贤臣工;家之强,必须多出贤子弟。此亦关乎天命,不尽由于人谋。”他认为,强者的崛起往往伴随智慧与力量的较量,但同样也常伴随失败与危机。像李斯、曹操等历史人物,因过于雄心勃勃最终走向失败。
在曾国藩看来,政治斗争的本质并非单纯的智力较量,而是一种修身齐家的哲理。他认为,个人的强盛源于内省与自我提升,而非单纯追求外在的胜利。何桂清、陆建瀛、肃顺等人的命运,正是过度自信与政治投机的典型例子。
实际上,晚清湘军的崛起与肃顺的政策密切相关。肃顺是少数几位看到汉人能挽救大清危局的满洲贵族之一,他的政治眼光与敏感度远超常人。尽管肃顺的行为在后世受到了批评,但他在选拔人才方面的慧眼和实用主义精神,对晚清政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不是他过于自信,并与慈禧发生冲突,或许晚清的“中兴”之梦在某种程度上能实现。
“肃门五君子”之一的郭嵩焘,便是在肃顺的推荐下进入了南书房,成为了中枢的亲信。得到了肃顺的提携,郭嵩焘得以接近权力核心,随后成为了晚清的重要政治人物。高心夔、龙汝霖等也在肃顺的提拔下获得了官职,积极参与政务,深刻影响了晚清的政治走向。
然而,曾国藩与湘军将领的崛起,不仅仅是依靠肃顺的支持,也与当时的政治局势密切相关。曾国藩的政治斗争,主要集中在平衡地方势力上,他的目标是通过提升湘军的战斗力,保持军队的团结,避免地方分裂和权力的过度集中。在与何桂清、王有龄等人的冲突中,曾国藩更多的是从维护湘军整体利益的角度介入,而非个人的政治角逐。
在与浙江巡抚王有龄的斗争中,曾国藩展现出了卓越的智慧和决断力。王有龄曾意图拉拢李元度,削弱湘军的军力,但曾国藩及时识破了这一阴谋,巧妙地将李元度调离浙江,从而避免了湘军内部的裂痕。李元度的失败与不服从,也反映了湘军在团结上的潜在隐患,曾国藩对此深感忧虑,并在之后的决策中更加谨慎。
总体来说,晚清的政治局势错综复杂,曾国藩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是重要的受益者,还为稳定局势付出了巨大努力。他的成功,既源于他的政治远见,也得益于满洲贵族与汉人官员之间的复杂博弈。在这一过程中,曾国藩并非孤军作战,而是与众多志同道合的人一同,为清朝的稳定与复兴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