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司马懿夺权时,曹爽有天子和兵权,为何仍选择投降?
创始人
2025-09-12 02:30:53
0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即将去世时,他特别指定司马懿与曹爽担任托孤大臣,负责辅佐年幼的曹芳。然而,曹芳继位后,曹爽凭借其大将军身份逐渐削弱了司马懿的权力,逐步取得了更大的权力。对于这种情况,司马懿保持了低调与耐心。在十年后的公元249年,爆发了著名的高平陵之变。尽管曹爽掌控了天子和兵权,但在政变中最终选择了屈服。得知这一选择后,桓范感到非常失望,发出了叹息:“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这是对曹爽放弃抵抗的惋惜与不解。随之,曹爽返回洛阳后,司马懿并未兑现之前的承诺,立即罢免了曹爽的职务,将其逮捕。很快,曹爽及其党羽纷纷被清除,最终没有一个人逃脱。这一事件让后人对曹爽的软弱和缺乏远见充满愤怒与疑问。那么,曹爽为何在关键时刻选择放弃抵抗呢?

首先,当司马懿完全掌握了洛阳的控制权时,曾有提议建议曹爽效仿曹操,利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此时,大司农桓范带着失势的心情逃离了洛阳,来到了高平陵。司马懿得知桓范逃脱后,便向蒋济感叹道:“智囊往矣。”蒋济则反驳说:“曹爽对桓范内心并不信任,他更愿意安稳度日,不会接受桓范的建议。”有一些史料记载表明,实际说出“智囊往矣”的是蒋济,而认为曹爽拒绝桓范提议的则是司马懿。

桓范见曹爽后,建议带着曹芳前往许昌,以曹芳之名召集各地将领,联合讨伐司马懿。毕竟,作为大将军的曹爽拥有天子的名义,凭此可以理直气壮地行动。从历史学者的角度来看,如果曹爽采纳了桓范的建议,可能会改变曹魏的历史进程。然而,曹爽却陷入了犹豫,最终选择了投降,希望保全自己的权位与荣华富贵。由此可见,曹爽放弃抗争的第一个原因是他渴望安逸,害怕冒险,沉迷于享乐,缺乏勇气作出决断。

正因为曹爽具备这种软弱的性格,司马懿早已识破他缺乏坚韧与果敢。因此,司马懿并没有急于发动军事打击,而是采取了怀柔策略,派遣了侍中许允、尚书陈泰以及曹爽的亲信殿中校尉尹大目等人前去劝说曹爽放弃兵权。许允与夏侯玄有着深厚的友情,陈泰的父亲是曹魏的重要大臣陈群,尹大目是曹爽的亲信,这三人联合起来的劝说显然对曹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打动曹爽,司马懿更是指着洛水发誓,承诺如果曹爽交出兵权,他将保留原有的爵位与荣华。作为曹魏资深的重臣,司马懿的承诺无疑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也使得曹爽内心动摇。

此外,尽管曹爽掌握着天子和兵权,但他的家人和亲信依然留在洛阳,而洛阳的控制权牢牢掌握在司马懿手中。即使曹爽愿意舍弃家人,但自己的手下也未必忠诚。一旦有部下因家人受到威胁而与司马懿内外勾结,曹爽便有可能重蹈吕布、孟达等人的覆辙,遭遇背叛和陷害。

曹爽的军事才能和司马懿相比,差距巨大。虽然曹爽出身将门,是曹真之子,但他并没有出色的军事天赋,也缺乏足够的战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三国时期虽有虎父犬子的例子,但曹爽父子显然不在其中。曹爽的军事能力远不及其父曹真,甚至可以说连父亲的十分之一都不及。

尤其是在公元244年,曹爽为了自立功业,急于率领十万大军征讨蜀汉,但却被蜀汉的汉中都督王平击败,导致曹魏大军损失惨重。这次失败不仅打击了曹爽的信心,也让许多将士产生了强烈的不满,甚至失去了对他的信任。

最终,在高平陵之变爆发时,司马懿得到了郭太后与蒋济等曹魏大臣的支持,而曹爽则在权力斗争中失去了不少支持,特别是和蒋济等老臣的关系逐渐疏远。曹爽在朝廷内外的专横与奢靡生活,使得他失去了许多大臣的支持。最终,曹爽的软弱与无法准确判断局势的态度,使得他在权力斗争中惨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武汉交警再发出行提示,明晚出门... 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式将于明日(周五)晚在汉举行。因叠加周五晚高峰通勤等交通流,汉口、汉阳、武...
本周新书推荐 2025年第37... 11 星期四 2025年9月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9月8日-9月1...
名家书画真迹一站式定制|备选书... 【书以载道、画以幻彩】中国书画,乃是国粹,是几千年文明的艺术结晶。是文化传承的天选载体,与我们的生活...
中国第二批援助阿富汗抗震救灾物... 当地时间9月11日,中国政府第二批援助阿富汗紧急人道主义救灾物资运抵喀布尔。中国驻阿使馆、阿乡村振兴...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首秀艺术... 以“上海首演”“巡演首站”的高含金量,开启岭南文化和海派文化交融共生的新篇章。
原创 三... 导读:三国时期,赤兔马的四位主人为何均未能逃脱悲惨的命运?曹操对此有独到见解。 在古代,有着冷兵器的...
原创 汉... 清朝的历史延续了三百余年,期间涌现出众多杰出的军事将领。然而,由于历史背景和成就的差异,清朝的名将很...
原创 清... 清朝的学士系统有多个等级,分别包括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
原创 科... 北宋嘉祐二年的科举,堪称中国科举史上的珠穆朗玛峰。这场被后世称为“千年龙虎榜”的考试,不仅汇聚了苏轼...
原创 为... 本文基于权威资料并结合个人见解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敬请知悉。 前言 新疆,作为中国边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