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玄武门之变的功臣远远不止十人,历史记载中至少有两份不同的名单,这些名单展现了各自不同的阵容。在《两唐书》中,我们能找到两份具有重要意义的名单。一份被称为“玄武门伏击战十人组”,其中的成员包括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瑾、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和李孟尝。另一份名单则被称作“特战队十二人组”,其成员有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和张士贵。
这两份名单中,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三人是共同的,而其他成员则有所不同。那么,哪份名单才更为准确呢?为何史书中会出现这两份不同的名单呢?我个人认为,这两份名单中的十九位人物,实际上都是玄武门之变中至关重要的人物,虽然他们的任务各不相同。
在第一份名单中,十人主要负责在玄武门伏击李建成和李元吉,而第二份名单中的十二人则执行了史书中并未详细记载的特殊任务,因此这些任务的具体细节被有意地隐瞒了。这些隐藏的任务究竟蕴藏着怎样的秘密呢?也许你已经猜到,所谓的“特战队”瞄准的目标其实是大唐的皇帝李渊,他们的任务就是在玄武门伏击战前,就先行掌控李渊。
换句话说,玄武门之变的紧张气氛和剧烈的过程其实只是表象,背后真正的戏剧性事件只有少数人能够知晓。真正的幕后发生地并不是玄武门,而是武德殿,李渊的劫持早已在这个时刻悄然展开。那么,秦王府的人是如何成功突破重重防线,轻松劫持李渊的呢?这背后,其实有一个长时间的精心准备过程。早在几年前,李世民便开始在内部逐渐渗透李渊的政权,许多禁军将领早已成为李世民的秘密特工。比如,玄武门的守将常何,左屯卫将军敬君弘、中郎将吕世衡,甚至包括左翊卫大将军柴绍。
这些人看似是李渊的“保镖”,但实际上也有些类似“黄鼠狼给鸡站岗”,不难理解李世民为何能如此轻松地控制局面。在“特战队”控制了李渊之后,他们迅速以李渊的名义召见了宰相班子的裴寂、萧瑀、陈叔达、封德彝和裴矩,而这些宰相完全没有察觉,反而成为了李渊的“人质”,一同被带往海池“赏景”。
随着李渊和宰相班子落入李世民的掌控,玄武门之变的局势基本已经明朗。此时,一些人被留在原地“看守”李渊,而另一部分人则去执行其他任务。长孙无忌、尉迟恭和侯君集迅速前往增援玄武门伏击战。
那么,其他任务的执行者又都做了些什么呢?史书中至少有提到一项重要的行动:高士廉释放囚犯,并将他们武装起来,占领了芳林门。这一细节表明,刑部的主要官员已经站在李世民这一方,宫城的多个城门可能已经被不同程度地控制。显然,这些任务和人员属于第三梯队,他们的主要责任是在前两个小组出现意外时进行支援。
然而,史书未能明确记录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人的具体行动。那么,他们去了哪里呢?我认为,他们很可能是持李渊的命令,前去接管由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死党所控制的军队。根据史书记载,这项任务的执行始于李建成被杀、李渊被迫交出军权的时刻。实际上,这一任务的实施应该与玄武门伏击战同步展开,而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正是这些任务的执行者。
相比之下,名为“玄武门伏击战十人组”的成员较少为后世所熟知,其中的长孙无忌更是这场变革的核心人物。他不仅是这两个小组的主要指挥者,凭借卓越的功绩,他在事后被封为齐国公,享有1300户食邑。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同母兄弟,凭借这一特殊亲缘关系,加上他在支持李世民称帝中的巨大贡献,迅速成为李世民身边的重要人物,并最终出任宰相。
李世民曾评价长孙无忌:“我有天下,多是此人力。”这充分体现了长孙无忌在李世民心中的重要地位。尽管李世民在位时对房玄龄和魏征时常有不满,但长孙无忌却始终受到极高的信任。李世民临终时,更是指示长孙无忌继续担任首席辅政大臣,辅佐晋王李治。然而,李治的性格与野心被长孙无忌低估,最终导致了长孙无忌的悲剧结局。在显庆四年,长孙无忌被罢免,甚至被迫自尽。
尉迟恭是“十人组”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和长孙无忌、侯君集一道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指挥,事变后也被封为吴国公,享有1300户食邑。然而,尉迟恭的命运并不像长孙无忌那样光辉,他被调离军队,出任地方官,然而由于对文职工作缺乏兴趣,最终逐渐失去了李世民的信任。
侯君集则是“十人组”中唯一被李世民处决的功臣,因为他被指控谋反。尽管侯君集在统一战争中并不显眼,但凭借长期在李世民身边的地位,他迅速获得了李世民的青睐。事变后,侯君集被任命为左卫将军,封为潞国公,但最终因谋反而被李世民处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