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93年,38岁的楚国令尹孙叔敖因长年积劳成疾,健康每况愈下,最终意识到自己即将离世。临终前,他召唤了自己的儿子来到床前,缓缓开口:“曾几何时,大王屡次提议要加封我,我却一一拒绝。如今我命不久矣,相信他会把封赏给你。但你一定要记住,不论大王送来怎样的官职和封地,都千万不要接受!如果他执意要封赏你,我请求你去一个名为寝丘的地方。那儿既不被楚国人看好,越国人也不屑一顾,荒凉贫瘠,简直是鸟不生蛋的地方。可是,这正是我们家族所需要的地方,你要深刻记住这一点!”
孙叔敖的儿子听得一头雾水,他不明白父亲为何要自己去一个这样的地方。大王愿意封赏,为何故意选择这么一个荒凉之地?这是为何?他心中充满疑虑,觉得父亲可能是在开玩笑,但还是决定静观其变。
果然,孙叔敖去世之后,楚庄王召见了他的儿子,并特别提出要封赏他。年轻的孙叔敖儿子心中一阵喜悦,他渴望拥有一个丰厚的封地和崇高的官职,因为他在过去的岁月里过得十分艰难。尽管父亲是令尹,但家境始终贫困,家里一贫如洗,生活拮据。他一直不理解,父亲为何拒绝了大王的多次封赏,更不明白临终前的叮嘱是为何让自己拒绝优渥的封地和职位。
然而,父亲虽然去世,但他的智慧与远见依然让儿子敬佩。虽然不解,但他依然决定按照父亲的遗愿,放下所有欲望,最终拒绝了大王所赠的丰厚封地,选择了寝丘。
到达寝丘后,孙叔敖的儿子立刻感受到那片土地的荒凉。这里确实如父亲所言,是一片无人问津的死地,连鸟儿都不会栖息。他不禁怀疑,父亲究竟是在为难自己,还是根本没有考虑过自己的未来?
然而,随着时间流逝,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与动荡席卷各地,强大家族纷纷陨落,很多昔日的权贵家族被战火吞噬。而唯独孙叔敖家族在寝丘这片荒芜之地安然无恙,过上了安定平和的生活。经过这些年,儿子终于明白了父亲的深远之计。原来,父亲当初的安排,恰恰是为了让家族避开战乱,安享太平。
这个故事后来被记录在《智囊全集》的上智部中,展现了孙叔敖深思熟虑的智慧与谋略。大家常说,在楚国,最为显赫的三家是屈、昭、景三家,他们的地位尊贵无比,堪称真正的贵族。而孙叔敖虽然出身普通,他凭借治水之功被楚庄王提拔为令尹,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辅佐大臣。尽管如此,他深知自己虽身处高位,但并无强大的家族背景,因此总是谨小慎微,保持谦逊态度,面对每一次封赏,他都会果断拒绝,以避免过度依赖国君的宠爱。
孙叔敖之所以如此智慧,正是因为他明白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身份。他通过低调谦逊,成功守住了自己的地位,虽然期间也曾面临过几度的起伏,但他依旧安然度过。而临终时,他预见到自己离世后,家族或许将陷入困境,于是决定给儿子一个远离权力斗争的地方——寝丘,从而确保家族能够安稳度过未来的风雨。
这件事体现了一个人的远见卓识,也展示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爱与责任感。这种远见卓识,真令人钦佩!
事实上,《智囊全集》收录了1200多个历史故事,内容涵盖了从先秦到明朝的智慧。无论是帝王权谋、能臣智士,还是民间智慧,都让人深感启发。清代的康熙皇帝等人,曾将此书作为枕边读物,反复研读其中的治国理政之道。
我自己也非常喜欢阅读《智囊全集》,一边欣赏故事,一边感悟人生的智慧。当遇到困难时,总觉得不再慌乱。无论是自己读,还是给孩子看,都非常值得推荐。文白对照,阅读起来没有任何障碍。如果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购买一本回家好好读读。
最后,大家觉得孙叔敖的这一做法,是在坑儿子,还是展现了大智慧呢?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