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东野改编为第四野战军,建立了四个兵团。在这四个兵团中,12兵团的司令兼政委为萧劲光,13兵团则由程子华担任司令,政委是萧华;14兵团由刘亚楼担任司令,政委为莫文骅;而15兵团的指挥官为邓华,政委则是赖传珠。在这四个兵团中,13兵团的政委萧华因未能及时到岗,使得14兵团不得不负责空军的组建工作,原本担任政委的莫文骅则被调往13兵团履职。
在四野南下中南作战的过程中,任务的艰巨可想而知。那么,作为13兵团政委的萧华去了何处呢?萧华是我军历史上最年轻的上将,获得上将军衔时仅三十多岁。他的组织能力十分出众,并且极具号召力。在十几岁时,他已经成为了一位师级领导。可以想象,当今的青少年通常还在上高中,而他那时候却已经担当起了高级将领的重任。
在土地革命时期,萧华晋升到了师正职的岗位;而在抗日战争阶段,他则担任115师政治部副主任,协助罗荣桓的工作,这使得他与罗帅的职务几乎是一字之差。随着部队向山东地区的发展,他出任鲁西军区司令员,后被调任115师的政治部主任,依然在罗荣桓的身边尽心尽力地工作。抗战结束后,他率部首个挺进南满,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随后担任辽东军区的司令员兼政委,并兼任副司令员和副政委,展现了其卓越的指挥能力。
1949年,他被任命为兵团政委时,北平已经解放。此时,他被派往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参加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大会,这是一个具有国际意义的盛会。与其说南下执行战斗任务更重要,或许参与这样的国际会议更加具有深远的意义。毕竟,当时我军声势如虹,许多优秀干部不乏其人,而四野本身兵员众多,正缺乏政治工作的人手。
当萧华出国时,罗荣桓曾考虑将王平调任兵团政委,虽然不确定是否担任13兵团的政委,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13兵团正缺少政委的职务。最终,聂荣臻并未同意此举,因华北地区的干部基本上都已被调动完毕,18和19兵团划归一野,而萧克与赵尔陆则分别调往四野担任第一、第二参谋长。
尽管华北军区当时基本上没有战事,但仍然面临一系列收尾工作,如剿匪和土地改革等任务,如果将干部全部调走,华北的工作将无从开展。可能正因如此,上级决定让14兵团的刘亚楼组建空军,并将兵团司令部改为空军司令部。尽管莫文骅没被调任为政委,却被安排继续南下解放中南。显然,上级考虑到他是广西人,广西又是一个多民族聚集之地,因此在南下时给予了他重用的机会,而这也确实得到了印证。
正巧此时13兵团急需政委,14兵团则多出了一名政委,于是莫文骅被调往13兵团担任政委。随着广西的解放,他留在当地担任了多个职务,包括省委副书记、军区副政委、南宁市长以及军管会主任等,显示了他的领导能力和多才多艺。
在1952年进行全军评级的时候,萧华的级别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依然被评为正兵团级。当时他已经担任总政部副主任,协助罗荣桓处理全军的政治工作。此后,萧华的职务逐渐上升,进入军委核心层。到1956年,他不仅继续担任总政部副主任,还兼任总干部部部长,职责迈上了新的台阶。
1959年,随着新军委的成立,萧华成为军委办公会议的成员之一,并兼任军委副秘书长。到了1963年,他接替了总政部主任职务,与叶帅、杨成武一同负责军委的日常工作,此时他的军事生涯已达到巅峰。然而,在1967年后,他辞去了职务,直到七十年代才恢复工作,期间曾先后担任军科院政委和兰州军区的第一政委等重要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