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死后,明朝还有多少军队?为何没有救驾军队来保护崇祯?
时光倒流至明朝末年,大明皇帝的宫廷内,景山旁那棵歪脖子树见证了悲剧的发生。此时,一位身穿龙袍的中年帝王闭上了眼睛,踢开了脚下的凳椅,走向了自己的死亡。这一刻,不仅宣告了大明帝国的终结,也定格了历史的悲怆瞬间。那位天命所归、勉力守国的帝王便是崇祯皇帝。当时的他,在国破城垮之际,却依然未能迎来一支救援队伍,最后被逼上自缢的绝路。那么,在崇祯死后,明朝究竟还有多少军队呢?
崇祯并非昏庸无能的君主。登基初期,他便迅速将权力集中,毫不犹豫地铲除了权势滔天的大太监魏忠贤,彻底肃清了这一他认为的祸国殃民之臣。之后,崇祯励精图治,着手开展一系列的改革,心中也有着宏伟的复兴蓝图。然而,命运捉弄,时光流转,不过十几年,崇祯却从宏图梦想的绘制者,沦为在景山结束生命的孤独帝王。有人可能会说他无能,但要把他称作昏君,恐怕没有多少人愿意认同。
其中,最被后人批评的,便是崇祯当年亲手处决了袁崇焕一事。许多人将此视为崇祯的重大错误,但从当时的政治环境来看,这一决策并非没有道理。袁崇焕虽为名将,但在朝中诸多大臣眼里,他的行为似乎有悖忠诚,甚至流露出叛变的迹象。作为一国之君,面对这种情况,崇祯选择了除掉袁崇焕,虽然这一决定至今仍是历史争议之一,却也不难理解。
即便是临终时,崇祯依旧心系百姓,他所说的“任贼分尸,勿伤百姓一人”便是最好的证明。凭借这句话和他一生的忠君理念,不难理解为什么即便明朝灭亡后许多年,百姓仍对清朝充满敌意。最终,崇祯走向景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时也带走了大明帝国的辉煌与悲剧。
崇祯死后,南明的建立并未得到清朝的承认,清朝始终将明朝的灭亡定格在崇祯的死去这一刻,并且在史书中给予他更高的评价。如今,崇祯在后人心中的声誉,某种程度上是清朝历史书写的结果。然而,尽管清朝不承认,南明却依然存在了十八年之久。
因此,崇祯死后,明朝并非彻底丧失了抵抗力量。事实上,许多地方的明朝将领和部队仍然活跃,南明时期,几位大将统帅的军队合计竟有三百多万之多。尽管内忧外患,南明政权依旧顽强地延续了近二十年。若当时崇祯能够放弃北方的失地,转战南方,或许能够改变历史的走向。
然而,崇祯死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的残余势力逐渐被削弱。张献忠因一次意外丧命,未能继续对抗清朝。而大明江山已是风雨飘摇,左良玉虽有数十万兵马,但在李自成围城的关键时刻,依然无法做出有效反应。更令人愤慨的是,内斗依旧严重,史可法被杀,左良玉则在折腾中死去。甚至,孙可望在困境中依旧为权力所迷,最终也没能逃脱历史的审判。明朝一系列的权臣和将领为私利所累,历史的走向早已注定,最终,清朝成了时代的主角。
然而,有人或许会提出疑问,既然明朝还拥有如此庞大的军队,为什么在北平陷落时,竟然没有一支救驾队伍能够及时赶来?问题并非崇祯没有求援,而是许多手握兵权的将领并不愿意出手。左良玉虽拥有庞大的军队,却因为对皇权的怀疑,始终不肯派兵援救。许多时候,他为自己保全军权,不断寻找借口推脱责任,最终,这种漠视帝王命运的态度,导致了崇祯皇帝的悲剧结局。
虽然历史上亡国的君主通常声名狼藉,但崇祯却实实在在地做到了“天子守国门”,甚至与国家共赴灭亡。若论他在绝境中不屈的气节,崇祯值得后人尊敬。或许有人认为,崇祯的败局源自他过于简单、幼稚的治国手段。若当时他没有如此冒进,或许明朝的命运真能改变。但这一切终究成了无法回溯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