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32年,沙俄完成了对西伯利亚汗国的征服,进一步侵占了叶尼塞河的中下游以及上游地区。到了1638年,沙俄又在勒拿河右岸建立了雅库茨克督军府,并修建了雅库茨克城堡。就在这个时期,沙俄的侵略者得知了雅库茨克南面有一条名为黑龙江的河流,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毛皮资源丰富,更重要的是,这条河的尽头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入海口。于是,沙俄势力开始有计划地南下扩展,意图进一步占领更多的土地。
当时,黑龙江流域的居民主要是鄂温克人、达斡尔人以及索伦人(后来的“索伦兵”),这些人是辽国贵族的后裔,他们以游猎为生,适应了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生存能力极强,几乎都是天然的战士。更南方的地区,则是正兴起的满清帝国。满清的八旗军是当时整个东亚乃至亚洲最为强悍的武装力量,而当时的满清皇帝皇太极(即清太宗)正积极准备扩展中原领土。为了保证后方稳定,皇太极先后四次派兵征讨黑龙江流域的索伦部,彻底建立了对该地的统治。与此同时,他还将索伦部的战士纳入清军,并成为了满清军队中的一支精锐力量——索伦兵,从此,索伦兵成为清军的一把锐利“尖刀”。
在1644年,清军成功入关,东北地区的主力八旗军和索伦兵也全数进入了中原,长期在内地与各路反清力量进行战斗。这样一来,作为满清的发源地——东北,防务空虚的局面逐渐出现。沙俄趁机向黑龙江流域进发。由于当地的索伦兵大部分已调往南方,留守的主要是一些年老体弱的居民和妇女,根本不是哥萨克骑兵的对手。沙俄军队接连占领了大量土地,并对当地居民进行了大规模屠杀。消息传到北京(当时满清已经迁都北京),顺治皇帝虽然心有不甘,但为了避免在中原内地的局势动荡,他选择暂时隐忍。然而,顺治也并没有完全坐视不管,而是在宁古塔(今齐齐哈尔一带)增兵,准备遏制沙俄的进一步南下,并为收复失地做好准备。
到了1651年10月,沙俄远东扩张的先锋、号称沾满索伦人鲜血的刽子手哈巴罗夫,率领数百名精锐哥萨克骑兵沿黑龙江一路南下,最终抵达乌扎拉村(位于伯力以东约六百里,今俄罗斯境内宏加力河口),并占领该地,修建工事,试图将此作为新一轮南侵的跳板。在乌扎拉村,哈巴罗夫击败了赫哲等部落的武装,肆意屠杀当地平民,妇女更是遭到哥萨克骑兵的残忍暴行,所作所为几乎无恶不作。
当乌扎拉村被占领的消息传到盛京(即今沈阳,满清的东北统治中枢)时,盛京将军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果断指示驻守宁古塔的清军迅速出动,驱逐沙俄侵略者。宁古塔的章京海色奉命率领600名清军前往乌扎拉村作战。得知海色将带兵赶往乌扎拉村,不忍沙俄暴行的黑龙江流域各部族纷纷自发组织起来,加入清军阵营,帮助清军作战。此次,达斡尔部派出了500名士兵,松花江流域的杜切尔部也派遣了105名战士,充分显示了沙俄侵略行径在当地民众中的极大反感。
1652年4月3日黎明时分,经过长途行军的清军终于逼近乌扎拉村。此时,俄军正在村内驻扎,夜色昏暗,正是偷袭的最佳时机。然而,海色并未选择暗中突袭,而是命令清军在远处先行开炮,炮火的震动惊醒了俄军。尽管清军火力不够强大,未能成功摧毁俄军的工事,但在俄军反击后,清军也错失了最佳进攻时机。最终,海色不得不指挥清军发动强攻,然而,俄军的密集火力和炮击让清军损失惨重。清军被迫撤退,乌扎拉村之战以失败告终。
乌扎拉村之战是满清与沙俄之间的首次交锋。由于清军战术失误,这次战斗最终未能取得胜利,反而使得沙俄更加坚定了向南侵略的决心,甚至在黑龙江流域建立了雅克萨城堡。而当时满清政权正忙于镇压关内的反清起义,随后又爆发了“三藩之乱”,导致满清无法集中足够的力量应对沙俄的侵略,使得沙俄一度稳稳占据了黑龙江流域。沙俄在远东的立足点也因此更加稳固,直到1689年,清军才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将沙俄驱逐出黑龙江流域,收复了失土。然而,沙俄已在远东占据了重要位置,华夏与西伯利亚的联系也因此彻底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