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2月,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何以祥结束了金刚寺战斗后,因健康原因离开了前线,前往后方休养。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以及战斗形势的变化,上级决定由孙继先接替他的职务。
对于第三纵队从弱小到强大的变化,何以祥是亲眼见证的,他一直在旁边关心着队伍的成长。因此,虽然必须离开前线,他心中充满了不舍。然而,身体的状况已经到了无法继续承受的地步,离开成了他唯一的选择。虽然身处后方,他依然保持关注,随时了解华东战场以及第三纵队的战斗动态。
他是否因为过早离开前线而影响了自己后来晋升的情况呢?
抗战胜利前,山东军区对主力部队进行了整编,组成了8个主力师和12个警备旅。抗战胜利后,山东军区的主力部队北上东北,仅留下了少部分主力,如第4师、第8师等,以及一些警备旅驻守山东。此时,何以祥被任命为第8师副师长,师长为王麓水。
实际上,何以祥并不在8师的领导班子内,原因为王麓水师长出身于政治工作,缺乏军事经验,因此上级希望为他配备一位经验丰富的副手协助指挥。何以祥主动请求担任这一职务,加入部队工作。遗憾的是,在8师围攻滕县城的战斗中,王麓水师长牺牲,何以祥因此接任了师长职务。
8师是抗战时期发展起来的部队,许多士兵都是矿工出身,他们擅长爆破技术,因此在城市攻坚战和山地作战中具有显著优势。在山东战场上,8师曾多次执行攻坚任务,战斗经验丰富,这些经验也为后来改编为第三纵队后的战斗打下了坚实基础。
与8师一样,第7师也是一支擅长爆破的部队,后来在解放战争时期改编为第6纵队第17师,参与了德惠攻坚战、三战四平、四战四平、锦州攻坚战和天津攻坚战等重大战斗。上级之所以留下8师在山东,也许是为了在未来的攻坚战中能够派上用场。
接下来的两年,何以祥带领8师在泗城、宿北、鲁南等战役中浴血奋战,后又改编为第三纵队,参与了临沂阻击战、孟良崮战役等重要战斗,以及分兵外线作战,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他亲自指挥的金刚寺战斗也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在这次战斗结束后,由于身体极度虚弱,何以祥不得不去后方休养。因为病情并非表面伤势,恢复的时间并不确定。而与此同时,华东战场的战斗形势发生了变化,上级决定派遣部队南下东南进行激烈作战,挺进闽浙赣地区。然而,在粟裕的建议下,最终决定留在中原进行大规模歼灭战。
随着战事的变化,前线需要一位新的司令员,于是孙继先接替了何以祥的职务。接下来,第三纵队在陈士榘、唐亮的指挥下,与第8纵队、第10纵队等部队组成兵团,参与了多次大型攻坚战,如豫东战役中的开封攻坚战和洛阳攻坚战等,为华东战场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尽管他身处后方,何以祥始终密切关注着前线的战斗进展,由于信息传递不畅,他只能依靠其他渠道获取情报。在他休养的这一年,华东战场不仅展开了大规模的兵团作战,其他战场也进入了大规模作战阶段。那一年,华东野战军发起了许多著名战役,诸如豫东战役、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等,这三大战役的胜利总共歼灭了敌军近80万人。
1949年,何以祥重返华东后,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他并未回到原部队,而是被安排担任兵团参谋长。尽管职务和级别没有变化,但实际上与直接指挥的军事主官有了很大区别,虽然无奈,但他也只能接受这一安排。
新中国成立后,何以祥被评为正军级,按理说,凭借他的资历和职务,完全有资格晋升为中将,但最终他获得的军衔是少将。那么,这是否与他提前离开前线有关呢?
军队的军衔评定与一个人的资历、职务以及战绩紧密相关。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资历和职务,但战功相对较少,最终的军衔评定也会受到影响。例如,郭化若、韦国清是第三野战军兵团政委,张震是兵团参谋长,按理说他们都应晋升为正兵团级,但最终的评定却是副兵团级。原因就在于,虽然他们有足够的资历和职务,但长期未在前线担任主官,郭、韦长期从事军事教育,张震则主要担任参谋长,实战经验较为有限。
从这个角度看,也许可以理解何以祥获得少将而不是中将的原因。他虽然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但过早离开前线,未能在解放战争的许多战役中直接指挥作战,而他的搭档丁秋生则一直在前线担任主官,积极参与了大量战斗,因此最终被授予中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