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时代国家所面对的一个巨大问题就是削藩和加强中央集权。这几个时候的诸侯王国家力量是越来越强大,有的都能够直接和汉朝中央进行扳手腕了,所以当时知道形势的大臣晁错就开始给皇帝出了一个主意,那就是进行有步骤的削藩。通过削藩的办法来减少诸侯王国家的封地,这样国家面积土地减少之后,对于汉朝中央的威胁也就减少了,人力物力的合成没有那么强大了,但就是这道建议最后给汉朝差点惹来了灭亡之祸。
接二连三的削藩
削藩的政策是从汉景帝开始的,但怨恨其实从很早的时候就已经结下了,汉景帝三年的时候,楚王进入到京城之中,为了庆祝过年这个大好日子,正好薄太后也是想念自己的几个儿子了,但没有想到的是有大臣举报楚王在薄太后去世的这段时间之中发生了淫乱的事情,要知道汉朝是相当重视孝道的,太后去世儿子却是在发生房事的话,一下子就会被看成是不孝的体现,当时的许多大臣都想借这个名头处死楚王。楚王的心中也是相当的憋屈的,但汉景帝虽然绕过了他的死罪,但对于活下来的惩罚依旧是相当的严重,将楚国统治范围之中的东海郡直接削没,划分到朝廷的直接统治范围之中,到这之前的两年之中,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很多,赵王也是因为什么很小的罪名,就直接被削没了河间郡,而胶西王这是因为卖官鬻爵被发现之后削掉了足足6个县城,这些操作让很多诸侯王心中都很担心,不知道削藩什么时候会落到自己的头上。
欺负完毕这些一般弱小的藩王之后,大臣晁错又开始将自己的目光对准了吴王刘鼻。因为这个吴王刘鼻是从汉高祖时代依旧一直册封到了现在实力最为强大的一个藩王,吴王刘鼻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心中相当的愤怒,其实当时的他已经忍了很多年了,在四十年之前自己的长子被做太子的汉景帝用棋盘直接砸死的时候,他就想过反叛,只不过那个时候的时机不成熟,现在的削藩惹得天怒人怨,时机也就成熟了。吴王刘鼻首先派遣使者找到了胶西王,因为胶西王最反感的就是朝廷的这些无脑做法,所以他也就直接的答应了吴王,说不用平分天下,能够保住自己现在的地位传给后世子孙就已经是很好的福报了。
吴王刘鼻是一个较为特殊的人才,据说他在汉高祖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不好的苗头,那个时候的刘邦看到吴王刘鼻的相貌的时候就觉得这家伙一定不是一个好人,所以警告他好好的呆在江南,不要给自己惹是生非,就是这样的警告到了几十年之后反而成为了一颗定时炸弹,让吴王刘鼻觉得自己有天命运气在身,毕竟汉景帝的父亲汉文帝之前也只不过是一个藩王,在北方的代地做藩王,同样都是藩王,自己为什么不可以呢?
七国之乱唯一的胜机
七国之乱从历史的最后情况上来看其实是失败了的,但对于这次叛乱而言到底有没有取胜的机会,历史之中的情况实际上是有的,因为最初叛乱的时候吴王刘鼻是联系了很多藩王的,很多藩王答应了一起搞事情,但也有一部分藩王选择进行观察看戏,到时候谁的优势更加明显就去支持谁,很多藩王的心理情况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样子,唯独一个藩王不同,梁王是汉景帝的亲弟弟,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没有选择反叛。梁国当时的位置相当的尴尬,就正好是处于长安和叛乱军队进军路线的正中间,所以在七国之乱爆发的时候,梁国是首当其冲的,汉景帝知道消息时候立马也是组织起来了联合军队,这些军队主要是由周亚夫率领,梁在快要撑不住求援的时候,周亚夫接到了圣旨都没有去救援,而是选择带着汉军大部队直接偷家到了诸侯联军的大后方,这样切断了他们粮食的补给通道,一下子就让诸侯联军的士气垮掉了。
刚好这个时候梁国被攻打的就只剩下一座都城没有陷落了,但诸侯联君知道没有粮食之后一下子人心都垮掉了,吴王刘鼻逃到越国之后被越国人抓住杀死,其他诸侯王不是自尽就是被部下出卖杀死,这次叛乱迅速的被周亚夫平定,梁国的苦苦支撑可以说是功不可没,据说好几个国家诸侯军队围攻梁国都城都没有攻下,这个时候的他们为什么不选择直接绕过去呢?其实这个时候有一个叫做恒的小将军就提出了这个看法,希望诸侯联军绕过梁国直接攻打洛阳,取得了洛阳城的粮食和武器之后,背后的粮食补给线都无所谓了,但这个建议马上就被老一辈的将军们给直接否定掉了,他们认为不攻打下梁国都城,到时候容易被长安方面的汉军和梁国军队夹击,腹背受敌的情况更容易失败,反正当时的战略情况就是吵闹成了一锅乱粥,谁都有自己的几分理由,但最后无可避比的失败了。
结语
只不过后来的历史证明了这个叫做的小将军建议是正确的,周亚夫集合训练军队的第一个方向就是占据洛阳城,在洛阳城之中得到了大量的粮食补给,直接打开洛阳武库之中就是用不完的武器,而且得到了洛阳大侠剧孟的支持,使得整个中原人心归属到了汉军身上,这个时候的周亚夫就感叹说吴王刘鼻等人目光短浅,不知道第一时间夺取洛阳城,笼络大侠剧孟的人心,就已经知道他们离失败不远了,但周亚夫不知道的是曾经有这样一个叫做小将军早就看透了一切,只不过没有人原因听他的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