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阿拉伯国家面临的核心矛盾,一方面是受到外部控制的现状,另一方面则是对独立的渴望。这一矛盾成了众多阿拉伯国家历史的主线。西方的殖民统治对阿拉伯地区造成了极大影响,而在遭受殖民统治后,阿拉伯国家开始了激烈的对抗,努力寻求摆脱西方控制,并逐步建立起现代民族国家的进程。这一过程,无疑是近代阿拉伯国家的“主要任务”,也可以看作是“时代的试题”。那么,阿拉伯人在这场历史考验中,究竟交出了怎样的答卷呢?
遗憾的是,阿拉伯人似乎并没有达到世俗意义上的“优秀学生”,因为他们的回答几乎仅仅集中在推翻西方殖民统治这一环节。西方列强面临阿拉伯人持续不断的反抗,这使得维持殖民统治的成本大大增加,最终成为“亏本买卖”。因此,西方国家不得不或主动或被迫地放弃了对阿拉伯地区的公开控制。然而,尽管明面上的殖民统治早已结束,西方的势力却从未完全撤离过阿拉伯世界。
由于阿拉伯国家政治与经济条件的薄弱,再加上西方势力在背后不断阻挠,阿拉伯国家在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道路上屡屡受挫。像埃及这样的先行国家,近代化改革一度取得进展,但最终却失败了。
随着时光流逝,情况并没有实质性的改观。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美国逐渐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开始实施全面的中东战略,深深介入阿拉伯腹地,进一步加剧了该地区长期的冲突与对抗。阿拉伯地区因此成为全球安全赤字和发展赤字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面对一片混乱的局面,阿拉伯国家并非没有努力改变,但改革的道路充满艰辛。许多国家最终只能依靠石油时代带来的红利,保持相对的安逸。不过,并非所有阿拉伯国家都选择了“躺平”。一些国家最近的改革力度之大,甚至被国际媒体称为“第二次建国运动”。
那么,这一次的改革尝试将会怎样呢?
对阿拉伯国家而言,真正意义上的“阿拉伯之春”似乎已经触手可及。随着全球大国力量格局的变化,美国逐渐收缩其在中东的战略,这也使得外部力量在阿拉伯地区的影响力出现了减退。而阿拉伯人苦苦追求了百年之久的独立与自主,似乎终于看到了曙光,几乎所有阿拉伯国家都在追寻一条新的道路。
另一方面,曾经充满矛盾的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和缓,逐步形成了“和平与发展”的共识和主旋律。在这种有利的环境下,一些拥有远见的海湾国家,开始积极寻求改革的道路,尽管这条路充满挑战。
这些海湾国家的忧虑,正来源于阿拉伯国家独特的发展模式。长期以来,阿拉伯国家过度依赖自然资源,这让它们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显得相当尴尬,石油和矿产几乎成为了与全球经济联动的唯一桥梁。这种单一的经济模式使得阿拉伯国家面临诸多困境,也加剧了内部的矛盾冲突,西方的推波助澜更是加速了这一过程,最终催生了“阿拉伯之春”这一历史性事件。
这场动乱的根源,实际上是经济结构的失衡。由于经济过度依赖石油等自然资源,导致了阿拉伯国家社会结构的“错位”现象。贫富差距的拉大、教育资源的不均、劳动市场的错配,最终引发了激烈的社会对抗。
特别是海湾国家的经济模式,典型地依赖外部租金收入,这种“地租模式”的特点是依赖外部收入而不需大规模的国内生产。少数劳动力参与租金收入的生产,政府则成为外部租金的主要收取者。石油等自然资源的收益就具有明显的地租属性,因此海湾国家堪称典型的“地租型国家”。
然而,并非所有海湾国家都拥有石油资源。一些海湾国家并不产油,但它们同样通过侨汇、外援等途径,间接分享产油国的石油红利,或凭借其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获得额外的租金,因此被称为“准地租国家”。石油对于这些国家而言,既是天赐之宝,也带来了难以摆脱的“诅咒”。
以沙特为例,海湾的这些国家“富而不强”。国家和社会依旧沿用传统的社会秩序,石油带来了大量的财富,使得这些国家无需发展工农业即可获得丰厚的收益。然而,石油资源毕竟是有限的,随着时间推移,石油的枯竭或是油价的波动,都会对这些国家产生深远影响。
除了经济依赖石油的困境外,海湾国家还面临许多其他的挑战。人口快速增长,而经济体系却无法有效吸纳这些新增人口,导致高失业率的现象屡见不鲜。为此,海湾国家引入了大量外籍劳工,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矛盾。
在政治层面,海湾国家的政府通过控制石油资源积累大量财富,并向民众分配这些财富,成功地维持了政治稳定,这使得海湾地区成为了君主制最集中的地区。然而,这样的体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对于非产油国来说,局面更加严峻。虽然这些国家也依赖地租收入,但由于资源匮乏,获取的收入远不足以支撑国家经济的运转,导致这些国家面临更大的动荡。在“阿拉伯之春”期间,许多非产油国家因经济问题爆发了剧烈的社会变动。
因此,“地租型经济”对阿拉伯国家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既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也潜藏着巨大的风险。阿拉伯国家急需找到一条摆脱资源依赖的道路,以避免重复过去的教训。
在“阿拉伯之春”的动荡之后,埃及、突尼斯等国家率先进行改革,但改革的效果并不显著,许多改革只是停留在表面,成效微乎其微。
以埃及为例,虽然该国在改革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例如非石油出口增长,但新冠疫情却对其经济产生了严重冲击,导致改革效果大打折扣。依赖地租收入的模式加剧了埃及的经济危机,最终使改革回到依赖海湾国家援助的老路。
其他国家的情况也并不乐观。像伊拉克和黎巴嫩,深陷政治与经济的双重危机,根本无力进行有效改革;叙利亚和也门则未能从长期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而约旦和摩洛哥等国尽管没有遭遇重大危机,但依然面临着不容乐观的经济问题。
真正值得关注的是海湾国家的改革,沙特阿拉伯2016年提出的“2030愿景”标志着海湾国家改革的起点,虽然这一改革的初衷是应对国际油价的下跌,但如今,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海湾国家石油资源的地位愈发尴尬,迫使这些国家开始谋求多元化发展。
过去,海湾国家的改革主要聚焦于石油行业的延伸产业,延长石油产业链。而如今,这些国家正在把目光转向非石化产业,特别是在基础设施、新能源、航空航天和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
为应对劳动力市场的问题,沙特推出了劳动力本地化政策,力图推动本国公民替代外籍劳工,减少失业率。此外,海湾国家在改革过程中也触及到社会文化领域,尤其是对宗教和社会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沙特推动的“去瓦哈比化”改革便是其中之一。
尽管海湾国家此次改革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决心,但能否成功依然难以预测。值得一提的是,乌克兰危机导致的能源危机为海湾国家带来了石油价格的意外上涨,沙特等国预计2022年石油收入将大幅增长,这为改革提供了更多的底气。
此外,海湾国家的“集体向东看”政策,也使其在与中国的合作中获得了新机遇。从中东战略对接到发展经验借鉴,海湾国家与中国的经贸合作日益密切。这对于阿拉伯国家的转型也带来了新的动力。
无论最终成败如何,沙特等国的改革尝试都无疑在国际舞台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场变革对阿拉伯世界的未来将产生深远影响。
上一篇:原创 “老家人”来到赊旗店
下一篇:原创 吕布成为三姓家奴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