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拿出多种版本的教科书和儿童读物,表示这些读物上流行的日系风格已经存在多年,几乎没有改变过。他们认为这一现象与1987年5月16日,日本国际教育情报中心邀请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武永兴、吴履平等九位代表赴日进行学术交流时签署的年度历史与地理教材互查协议有关。这个协议的签订,似乎使得两国之间的教材审查变得固定,从而导致了如今教育内容的停滞。
持这种观点的人,或许还是应该多读点书。切勿以现代的思维方式去评判过去的事物,首先,我们应该理性回顾一下历史的发展脉络。首先是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正式建交。随后,在1978年8月12日,双方在北京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紧接着的10月22日,邓小平同志访问日本,并于10月23日在东京互换批准书,使得条约正式生效。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一个全新的改革开放时代开启了!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此外,在1980年期间,国际上对中国的亲近感达到了历史性的高峰,达到了78.6%。虽然到1982年略微下降至72.7%,但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了日本民众心中最亲近的国家。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日关系开始变得疏远。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期间发表讲话,推动了日本资本大举流入中国市场,这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998年11月,双方共同发布《中日关于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在这一时期,无论是在民间交往还是政府层面的联系,中日两国的关系都处于最为紧密的黄金时期。然而,在1987年签署的互审协议达成时,苏联尚未解体,两国关系几乎如同盟友一般,日方又怎会有意为大陆制造障碍呢?
更何况,这份协议的核心内容本质上是对历史与地理教材的审核,简单来说,就是在各自的历史观和地理观上照顾对方的想法,努力阐述一个折中的角度,以防产生争端,而与语文教材及其一些课外内容又有什么实质的关联呢?当前存在的“毒教科书”问题,反映的其实是那些编著者身上严重的媚外情节。那些将问题上纲上线、引导舆论的人,也许并非没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
在这个信息纷繁复杂的网络时代,人们更需要培养一双敏锐的眼睛,以便更好地辨别信息的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