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原创司马懿识破诸葛亮的空城计,为何还选择退兵?专家:他不撤就输了
创始人
2025-09-11 03:00:51
0

司马懿与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的两位杰出军事家和政治家,他们的才智几乎不分伯仲。两人经过了长时间的较量,谁输谁赢的争论历经岁月流转。许多人倾向于支持司马懿,毕竟诸葛亮英年早逝,仅活到了53岁,而司马懿则活到了72岁。有人认为,司马懿通过耐心、智慧和长寿最终战胜了大部分敌人。然而,在著名的“空城计”中,尽管司马懿已经识破了诸葛亮的计策,为什么仍然选择撤兵呢?有专家分析称,若他不撤兵,最终结果可能会是他自己的失败。

为什么司马懿在明知诸葛亮使用空城计的情况下,仍然决定撤兵?从司马懿的个性出发,我们不难找到答案。司马懿一生谨慎,凡事从不轻易冒险。面对未知的局面,他绝对不会鲁莽行事。此外,司马懿非常懂得忍耐,诸葛亮曾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挑起战争,激怒司马懿,但都未能成功。记得最后一次,诸葛亮曾故意送给司马懿一些衣物,试图用羞辱的方式挑起司马懿的怒火。司马懿并没有生气,反而轻描淡写地说道:“诸葛亮生病了吧?”几个月后,诸葛亮果然去世。

“最了解你的人往往不是你的朋友,也不是你自己,而是你的敌人。”司马懿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既是竞争对手,又是互相了解的知己。两人在长期的斗争中,互相熟悉对方的长处与短板,彼此之间似乎有种惺惺相惜的感情。如果站在同一阵营,司马懿与诸葛亮可能会成为生死之交。更有趣的是,虽然他们之间有着激烈的对立,但在他们死后,司马与诸葛两家却结为姻亲。两个曾经对立的家族,最后通过联姻将命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至于空城计,司马懿真的是因为过于谨慎才撤军吗?其实未必如此。司马懿与诸葛亮都对彼此的行为了如指掌。当时,司马懿带领着15万大军兵临城下,远远看到诸葛亮坐在城楼上抚琴,旁边只是几个书童,城下也只有少数士兵在打扫,司马懿瞬间明白了诸葛亮的计谋。他并没有因为过于谨慎而选择撤兵,而是以他的睿智看到了更深层的意图。与其说他害怕贸然出兵,倒不如说他早已计算好了长远的利害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司马懿完全可以听从儿子司马昭的建议,派一小支部队去探查虚实。这样便能得知诸葛亮是否真的是空城计,还是有支援在等着。但司马懿没有这样做,他仅仅从远处观察了几眼,然后决定撤兵。这一决定让司马昭十分困惑,认为父亲太过谨慎,错失了机会。然而,真正的原因,只有司马懿与诸葛亮心知肚明。

司马懿之所以撤兵,实际上是为了两者的共同利益。他早已识破诸葛亮未能得到援军,空城计不过是诸葛亮的无奈之举。既然他已经知道了真相,为什么不趁机攻破城池,结束这场对决呢?但实际上,司马懿并没有杀诸葛亮,而是故意放他一马。因为,诸葛亮一旦死去,蜀汉的国运就会崩塌,司马懿也将失去制衡曹操的作用。曹操虽然信任司马懿,却一直对他充满疑虑。他曾在私下里对曹丕说过:“司马懿能用则用,不能用则杀。”因此,司马懿绝不会轻易杀掉诸葛亮,毕竟他知道,诸葛亮依旧是曹操压制的有力工具。

而诸葛亮在空城计后也曾提到:“这招只能对司马懿用。”这句话表明,司马懿不仅是因为自己的谨慎而撤兵,他的目的实际上是要保全自己、保全诸葛亮的生命。正如专家所说,如果司马懿当时不撤兵,最终的胜者很可能不是他。司马懿的选择,既是智慧的体现,也是对未来局势的深思熟虑。

看完这些,你对于这段历史又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朱... 朱常洛:登基匝月亡,疑案迷朝堂 如果按照历史上皇帝登基时间最短排序,第一名当然是金末帝完颜承麟,只当...
原创 大... 假如你生活在清朝,面对皇帝的提问,让你在男爵与一品大员之间作出选择,你会如何抉择呢?当我第一次看到这...
原创 东... 1948年5月,上级将李作鹏调任到第六纵队,担任副司令和第十六师的师长。他的任务是带领这支资历最为深...
原创 清... “铁帽子王”是清代用来形容一种特殊爵位的俗称,指的是那些可以世袭不降、永远保留原有爵位的亲王、郡王宗...
原创 朱... 洪武三年,为了彻底铲除北元对明朝北部边疆的军事威胁,朱元璋决定采取果断行动,任命了徐达为总指挥,李文...
原创 东... 1946年1月,东北人民自治军正式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设立了四位副总司令,分别为吕正操、周保中、李运...
原创 《... 在《三国演义》中,曹军阵营中最常与刘备的五虎上将交手的将领,有两位尤为突出:许褚和张郃。这两位将领与...
原创 中... 美帝国始终没有放弃过对我国的敌视与打压!伟人的这番话至今依旧深刻警示我们,时至今日,依然言之凿凿!自...
原创 一... 头条创作挑战赛 前言: 在《上篇》中,笔者主要讲述了晋藩的大宗,特别是晋定王一脉的宗室故事。今天,...
原创 对... 长城蜿蜒,烽燧相望。从秦始皇连接边墙,到明朝大修九边,这道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防御工事,见证了两千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