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诸葛亮不肯还政给刘禅?如果他真有取而代之的野心,蜀汉早就易主了。而所谓的“带百名甲士上朝”一事,简直是无稽之谈,完全没有事实依据。
历史上对诸葛亮的评价,通常围绕着“神机妙算”和“鞠躬尽瘁”这两大特点。前者来源于后代的演义小说,而后者则反映了他为蜀汉耗尽心力的真实写照。但从某个时刻起,部分观点却对诸葛亮提出了批评,认为他是一个专权且不肯还政的人,甚至认为他有意取代刘禅。至于“带百名甲士上朝”的传言,成了这些质疑的代表性依据。
对待历史人物,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解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意抹黑。尤其是对于诸葛亮这样一位为蜀汉立下赫赫战功的人,他的贡献不应被误解或曲解。直到他去世,诸葛亮依然没有任何取代刘禅的意图。如果他真的有此心,蜀汉早已易主,刘禅又怎会继续在位?
关于“诸葛亮带百名甲士上朝”这一说法,事实并非如此。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说法并未见于《三国志》,而是出自《晋书》,具体来说是《晋书·桓温传》。桓温,东晋时期著名的权臣,在他掌权时,曾尝试效仿诸葛亮,特地为自己安排了“甲仗百人入殿”等高规格待遇。桓温的这一行为和诸葛亮并无关系。至于《三国志》,并没有记载诸葛亮曾带百人甲士上殿,或接受过类似“钱五千万,绢二万匹,布十万匹”的丰厚赏赐。
这些巨额赏赐的数额,远远超过了诸葛亮的财产。诸葛亮临终时,自己所拥有的财产仅包括几百株桑树和一些薄田,年薪也只有72万钱和6500石粮食。相比之下,东吴的吕蒙去世后,甚至为其家族奖励了50顷良田。要知道,蜀汉的国力远远不如曹魏,即使刘禅有心给诸葛亮奖赏,也难以做到如此慷慨。若蜀汉真有如此赏赐的能力,诸葛亮在北伐时,也不会因粮草问题而烦恼。
可以说,诸葛亮不仅没财产,也没有得到过类似的赏赐。至于“带甲士百人上殿”这一传言,完全站不住脚。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已经极高,他没有必要再通过这种方式来彰显自己的权威。刘备临终时,曾亲口告诉诸葛亮,如果刘禅无能,可以“自取之”。虽然这一话有约束之意,但也反映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极大信任。即便如此,诸葛亮仍旧保持谨慎的态度,兢兢业业地履行职责。如果他真有取代刘禅的想法,蜀汉早就换了统治者。
再谈诸葛亮是否有意专权或不肯还政给刘禅。有些人认为,诸葛亮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正是他不愿放权的证据。的确,诸葛亮处理朝政时,常常亲自过问,但这并非源自独揽大权的欲望,而是因当时刘禅能力有限。刘禅自幼在困境中成长,缺乏足够的政务经验,面对内外挑战,他对自己的能力极为不自信。因此,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禅逐渐找到了依靠。
对于刘禅来说,若将权力完全交给自己,他知道蜀汉可能会陷入困境,但若全盘交给臣子,他又会担心自己沦为傀儡。幸好,诸葛亮既有能力处理国家大事,又不会有篡位之心,因此刘禅放心地把政权交给了他。诸葛亮事事亲自过问,也是为了确保国家稳定,同时表明自己忠诚无二。
在当时,诸葛亮的做法并非想专权,而是为了防止外界对他产生疑虑。反之,正是由于他不允许自己过度放权,才让他无从建立“党羽”。如果他真心想夺取权力,他应该通过放权、建立自己的亲信来为自己铺路。但诸葛亮恰恰做了相反的事,他以身作则,树立了“依法办事”的形象,反而使得任何人都无法以权谋私,也无法形成与他对立的势力。
因此,诸葛亮的细致管理并非出于个人欲望,而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而刘禅也因此能够无忧地把权力交给诸葛亮。对于诸葛亮来说,最值得担忧的恐怕是他的过度操劳,而非权力的掌控。
综上所述,诸葛亮从未想过专权或篡位,他的行为一直是为了维持蜀汉的安稳。至于那些关于他“带百名甲士上殿”的说法,完全缺乏事实依据,可以忽略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