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北宋时期,政治清明、人口激增,稳定的社会环境为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保障,导致GDP总量占据全球五分之一。蓬勃的商品经济离不开货币的快速流通,宋朝也因此成为古代中国铸币的高峰期。各种年号的宝文钱多达43种,年均铸币量是唐朝的20倍,堪称历朝之最。
北宋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国家每年铸造货币超过百万贯,鼎盛时期更是达到五百万贯之多,经济的发达程度可见一斑。然而,尽管市场经济和铸币业都如此发达,北宋却始终面临“钱荒”困扰,时常陷入货币短缺、商品流通不畅的困境。这一反常现象如何产生?宋朝的统治者又是如何应对这一挑战的呢?
一、北宋出现“钱荒”现象的原因:铜贵钱贱、铜钱外流、王安石变法
纵观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钱荒”现象自唐末五代起便有所出现,但由于宋朝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导致这一经济现象被极度放大。海外贸易的繁荣、与少数民族的经济交流日益紧密、税制改革等因素,使得北宋面临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挑战,缺乏经验的朝廷只能依靠摸索应对,最终导致了货币危机的发生。
(一)铜贵钱贱
北宋“钱荒”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飞跃性发展。随着经济市场的膨胀与货币的激增,铜钱的实际购买力远低于其本身的原料价值。北宋思想家李覯记载了当时商人以销毁铜钱、将其熔炼成铜器出售获取暴利的情况。每销毁十枚铜钱即可获得一两精铜,制成的铜器价格是原来铜钱的五倍之多。随着国家实施“铜禁”政策,铜矿资源变得更加稀缺,铜器利润再次翻倍,甚至达到了十倍之多。
这一巨大的利润吸引了大量商人、富商甚至普通百姓纷纷投身其中,涌现出“藏钱”现象,大家宁愿将铜钱储存在家中,甚至让其生锈腐蚀,也不愿意将其拿到市场上流通。官府的钱监也曾出现将旧铜钱熔化重新铸造新钱的情况。随着货币的流失,大量铜钱转化成铜质器皿,流向了其他市场。
(二)铜钱外流
铜钱大量流出国境,也是导致“钱荒”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边境的海关每一天都有富商携带货币出入,往往满载铜钱出去,又带回商品,源源不断地将铜钱带往边境和海外。如此一来,宋朝的铜钱大量流向契丹、女真、西夏、高丽等地区,导致国内市场的货币极度紧张。
这也反映出宋朝商品贸易的高度发达,许多周边国家和少数民族政权都以宋币进行商品交易,这种现象可与今天美元或人民币在全球的流通地位相提并论。
宋神宗曾向沈括诉苦,询问为何官府与民间的铜钱数量如此紧缺,沈括指出,四方小国大量流通宋币,铜钱年年从边境流出,导致市场上铜钱本就不够用。类似的情况,苏哲宗也曾向苏辙请教,苏辙则提到辽朝等北方国家没有自己的货币,公私交易都依赖宋币。
考古发现也佐证了这一点:1958年,北京西郊出土的辽墓中,107枚铜钱中有8枚为唐朝的铜钱,其余均为宋钱。1953年在内蒙古发现的西夏遗址出土的40多种铜钱,全部是宋币。
(三)王安石变法
1069年开始的王安石变法在深刻改变北宋政治经济面貌的同时,也间接导致了“钱荒”的加剧。变法中的青苗法和免疫法与货币需求密切相关。青苗法为国家提供信贷,而免疫法则减轻平民杂役,二者间接提高了市场对货币的需求,加剧了“钱荒”危机。
二、“钱荒”为何集中在东南地区?——朝廷采买加重东南财税负担
北宋“钱荒”不仅是普遍现象,且集中在东南地区,尤其在农作物收获的秋季前后最为严重。这一地区的重要性与其极高的经济地位息息相关。自古以来,农业在中国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北宋时期江淮地区更是农业的中心。
北宋思想家李覯曾言:如果没有江淮每年提供的几百万斛粮食,北宋根本无法成为强盛的国家。江淮地区自给自足,几乎不依赖外来商品,经济非常繁荣。
唐德宗的“两税法”改革之前,农业税收主要以实物形式征收。但北宋改革后,农业税改为“夏税秋粮”制度,即农民需将农产品先出售,再缴纳税款。每年秋季的收获季节,江南市场的贸易繁荣,货币需求激增。
此外,北宋设有“发运司”,统一从东南地区采买军粮,调配南北粮食不均问题。这一政策造成了巨大的财政压力,尤其是在收割季节,东南地区的税负不断加重。根据统计,东南地区贡献了超过全国三分之一的税收,但流通货币却不足,导致每年秋季“钱荒”现象尤为严重。
三、北宋朝廷应对“钱荒”出台的政策:从杂币到“交子”
许多有识之士,如李覯和王安石,早已意识到北宋“钱荒”源自铜币面值低于实际价值。因此,北宋政府开始进行货币改革,主要有两种方法:降低货币原料价值和提高货币面值。
最初的改革尝试是减少小铜钱的铸造,改铸较大面额的钱币或铁钱,甚至在铜币中掺杂其他金属。时任三司度支判官的许申建议将铁与铜混铸,但该方法最终因生产效率过低而被放弃。
之后,宰相蔡京改用黑锡、白锡与铜混合,铸造“夹锡钱”,这种新币仅在陕西一带流通,蔡京被罢免后,这种货币也被废除。
另一种方法由王安石提出,类似于现代的货币政策。即通过“折二钱”政策,提高铜币的面值,减少流通中的铜币数量。这一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尤其在东南地区,成功缓解了“钱荒”局面。
此后,宋朝在遇到“钱荒”时,频繁采用“折三钱”“折十钱”等政策。直至1023年,世界上首张纸币——“交子”问世,比欧洲的纸币早了近三百年。
结语:
北宋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其商贸、税制制度的不匹配,使得每年秋季东南地区的“钱荒”现象成为一种必然的经济现象,这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有所相似。尽管北宋改革者在币值调整上进行了一系列尝试,但受限于时代与思想局限,始终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经济问题。这一经历对今天的经济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