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自吴大帝孙权去世后,少主孙亮与孙休先后执掌朝政。期间,权臣如诸葛恪、孙峻、孙綝、濮阳兴、张布等纷纷崛起,权力膨胀,霸道跋扈,接二连三地操控朝政。这些权臣虽然曾一度风头无两,却未能汲取前车之鉴,最终都自取灭亡,或被诛杀,或家族遭到满门抄斩。
一、诸葛恪
诸葛恪,字元逊,山东沂南人,是吴国大将军诸葛瑾的长子。年轻时便声名显赫,才华横溢,机智过人,辩才无碍,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誉。年少便担任骑都尉,随后逐步升迁,成为丹阳太守,历任三年,成功平定山越,因功被封为威北将军。继陆逊去世后,诸葛恪被任命为大将军,代行陆逊之职,镇守武昌。在孙权临终时,孙峻推荐他作为托孤大臣的首位。孙亮即位后,诸葛恪又被升为太傅。
东兴之战中,诸葛恪指挥军队大破魏军,斩杀桓嘉,诛杀韩综,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并因此威震吴国,声名远播。凭此功勋,他被任命为丞相,兼任荆州、扬州牧,并都督中外诸军事,封阳都侯。然而,因东兴胜利而产生了轻敌的心态,过于自信,错误判断局势,最终在一次伐魏行动中,惨遭新城之败。回朝后,诸葛恪文过饰非,性格日益骄傲和吝啬,且专权独断,导致朝廷与百姓对他极为失望。
与他同为托孤大臣的孙峻,因民众不满,对其产生深深怨恨,联合孙亮以宴会之名,将诸葛恪及其党羽引入宫中,进行暗杀。诸葛恪年仅五十一岁,三族尽遭满门抄斩。直到孙休继位后,孙綝被处死,才为诸葛恪平反。
二、孙峻
孙峻,字子远,浙江富春人,出身于昭义中郎将孙静家族。年轻时便以弓马娴熟、果敢决断著称。历任武卫都尉、侍中等职务,最终以武卫将军的身份受命辅政,开始推荐诸葛恪并最终图谋权力。因成功诛杀诸葛恪,孙峻升任丞相、大将军,假节,封富春侯。然而,孙峻的统治并未获得民心,性格高傲且狡猾,因滥杀无辜,导致百姓对其愤怒异常。
在魏国的钦、俭之乱期间,孙峻率军攻打寿春,却没有任何功绩而狼狈而归。受降将文钦的怂恿,孙峻再次出征,计划以吕据、朱异、唐咨为先锋,图谋青、徐地区。然而,由于吕据部伍整齐,他心生厌恶,深感不安,夜间做梦被诸葛恪冤魂剑击,惊恐发病而死,时年仅三十八岁。临终时,他托付给堂弟孙綝继续扰乱吴国,然而最终孙綝也因其暴行而被处死。孙休继位后,为了与孙峻及孙綝断绝关系,下令将他们从族谱中除名。
三、孙綝
孙綝,字子通,浙江富阳人,孙峻的堂弟。年轻时已有显赫的军事与政务才能,先后担任偏将军等职。孙峻暴死后,孙綝接管了家族遗业,担任侍中、武卫将军,领中外诸军事。
然而,孙綝的野心逐渐膨胀。骠骑将军吕据因不满孙綝的权力扩张,与大司马滕胤勾结,谋求废黜孙綝。孙綝迅速反击,不仅击败吕据和滕胤,还将他们二人及其家族彻底抹除。之后,他被晋升为大将军,假节,封永宁侯。孙綝甚至敢于废除少帝孙亮,立孙休为帝,自己迁任丞相,掌握荆州军政大权。他一家五侯,手握禁兵,身居高位,权势滔天,逐渐失去了对朝廷和百姓的敬畏。
孙綝因支持诸葛诞起兵,却因战败导致兵力耗尽,最终自杀。之后,孙休亲政,对其错误行为进行了审判,并最终联合张布、丁奉设计杀死孙綝,时年仅二十八岁。孙綝也被彻底从吴国历史上抹去。
四、张布
张布,琅琊王孙休的左右将军,深受孙休信任。孙休即位后,因辅佐有功,张布升任长水校尉,辅义将军,并封永康侯。后来,张布被任命为左将军,权力逐渐增大。
当时,孙琳因其过于专横而有篡位之意。张布联合老将丁奉,借腊祭之日设宴请孙綝,以此为名,成功策划了除去孙綝的行动,从而让自己晋升为中军督,并与濮阳兴形成表里呼应,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力。随着孙休去世,张布与濮阳兴密谋推翻孙休遗愿,立孙皓为帝,但孙皓即位后变得愈加暴虐,二人最终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懊悔,口出怨言,并被告发,最后惨遭杀害,三族也一同被满门抄斩。
五、濮阳兴
濮阳兴,字子元,河南开封人,年少时即有士名,历任上虞令、会稽太守。与孙休深厚的关系使得他迅速在政界崭露头角,孙休即位后,濮阳兴升任太常、卫将军,主管军国大事,封外黄侯。然而,他的统治让百姓极为不满,尤其是他与张布勾结,为了个人权利违背了孙休遗愿,推举孙皓为帝。最后,濮阳兴因违背孙休的遗训而被孙皓处死,并被流放至广州,三族也被满门抄斩。
从这些人物的命运可以看出,无论是诸葛恪、孙峻,还是孙綝,他们都因权力的膨胀而最终自食恶果。张布与濮阳兴虽则低调,但同样因不懂保全自己的底线而落得了悲惨结局。历史的教训一再证明:权臣若不守规矩,必然自取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