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无论是曹操还是刘备,都非常重视人才的招揽与培养。二者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曹操不仅口头上大力推崇人才,还付诸实践。例如,他发布了《求贤令》,通过公开招聘吸引有才之士主动投奔,同时,若听闻有人才,曹操会立即亲自出面招募。而刘备则更多是采取默默行动的方式,虽然在荆州时期也有过对人才的积极寻找,但他较少像曹操那样通过公开宣言来吸引人才。这其中的差别,实际上反映了双方实力的对比,刘备在与曹操的较量中处于较弱的地位,因此难以公开与曹操竞争。
其次,曹操对人才的态度与刘备截然不同。即便是那些名声赫赫的人才,曹操从不低声下气去请,而刘备则以三顾茅庐的形式亲自去邀请诸葛亮。虽然这种行为也反映了两人之间的实力差异,但或许更与刘备的深切危机感有关。三顾诸葛亮之事发生在刘备近五十岁时,那时他正在荆州避难,而曹操在三十多岁时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强大实力,刘备所面临的生死存亡压力远大于曹操。
然而,尽管刘备在荆州时广泛搜罗贤才,私下里不断招揽各方英雄,且不惜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但他仍错失了不少杰出的人才。其中,庞统已经投效周瑜,这一点刘备难辞其咎;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人物则是桓阶。桓阶虽然不像庞统那样名声显赫,但他却是一位极具侠义精神的人物。
桓阶的侠义之气源自于一个动人的故事。在孙坚被刘表部将黄祖所杀后,桓阶独自一人前去见刘表,要求归还孙坚的尸身及灵柩,这一举动彰显了他对朋友的忠诚。因为孙坚曾推荐他为孝廉,所以桓阶得以步入仕途。这种侠气在当时的环境中极为罕见,因此,刘表曾打算将自己的妻妹嫁给他,并希望桓阶为自己效力,但桓阶坚决拒绝了这一提议,表示自己已有妻室,并要求此事不再提及。
在刘备避难荆州之际,桓阶恰好也在荆州一带隐居,且他对刘表的政治前景并不看好,然而刘备却未曾留意到这个人才。直到曹操攻占荆州,桓阶的才华才引起了曹操的注意。在官渡之战中,桓阶曾劝谏长沙太守张羡,不要联合刘备袭击曹操,因为曹操代表的是汉室正统,这使得张羡与刘表的关系破裂。曹操听闻此事后,对桓阶大加赞赏,认为他是一位具有非凡眼光的人才,便将其招入麾下,任命为丞相掾主簿,并且让他参与机要事务。虽然“参与机要”这一职务看似不显眼,但实际上,这意味着桓阶已进入了曹操的核心圈,与荀彧、贾诩等人并列。任何涉及重大决策的事务,曹操一知,桓阶必知。
曹操对桓阶的重视可见一斑。然而,桓阶之所以未能像荀彧等人那样成名,主要是因为他加入曹操较晚,错过了许多关键时刻的决策机会。即便是在赤壁之战时,桓阶也几乎没有参与,因为那时他刚刚归顺曹操,尚处于熟悉的阶段。
最能体现桓阶才华的一次事件发生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关羽围困曹仁、斩杀庞德、俘获于禁,曹操正陷入困境,且刚刚在汉中兵败。曹操听从司马懿的建议,并未立即迁都,但仍急需一个解决方案。曹操决定亲自出征,但在与谋士的讨论中,桓阶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质问曹操:“你认为曹仁是经验丰富的统兵将领吗?”曹操点头承认,然后桓阶继续问道:“那你是否认为徐晃不能尽力?”曹操表示绝对信任徐晃,并称自己之所以亲自出征,是想鼓舞士气。桓阶在这一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如果曹操亲自出征,反而会让曹仁和徐晃失去信心,因为他们会将一切寄托于曹操身上,而曹操又没有好的对策。桓阶建议,曹操应该展现出强大的军力来给曹仁等人以信心,同时也能让关羽产生畏惧。曹操听从了桓阶的意见,决定暂时不亲自出征,而是让徐晃带领军队继续作战。结果,徐晃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功挫败了关羽,最终实现了救援曹仁的任务。
桓阶的这一建议直接导致了关羽的失败,如果曹操当时真的急于亲自出征,反而会给徐晃带来更大的压力,可能会破坏整个局势。正是由于曹操给予了徐晃足够的空间与信任,关羽才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败北,荆州最终也落入了曹操之手。